牙孔设计是为了方便邮票的撕裂,在整个邮票之间的孔之间,撕裂后,单个邮票边缘凹半圆形部分称为孔,突出部分称为齿,合称为齿孔。除便于撕裂等实用作用外,这些牙孔还能起到鉴伪作用。在整张邮票上的每张邮票之间打孔称为“孔”;撕开后,单枚邮票边缘凹进的半圆形部分也被称为“孔”,突出部分称为“齿”,合称“齿孔”。由于打孔方式、效果和齿孔度数的不同,邮票的齿孔也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种邮票,也有不同的齿孔。
如何制作邮票齿孔?
打孔方法包括线性、梳式、盘式,由于打孔机的齿针排列形式不同,目前大多采用盘式打孔方法。孔又有圆形、点线形、方形等,常见的多为圆形。从打孔效果来看,有光齿、毛齿、盲齿和漏齿。光齿是邮票打孔后,齿孔内的圆形纸屑完全脱落,孔边光滑;毛齿是由于牙针不锋利,孔内的纸屑不干净,形成毛状;邮票打孔后,盲齿只有痕迹,牙孔内的纸屑不脱落,孔不透明,称为盲齿;漏齿应打孔,漏齿。大多数现代邮票都是光齿的。
齿孔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大小、密度等。通常用齿孔的度数来表示,20mm内的齿孔数称为多少度。法国科学家勒格拉在1866年首次提出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一直使用至今。测量方法是将邮票放在量齿尺上,看2厘米长内有多少齿和孔。如果邮票有12个齿和12个孔,那么邮票的齿孔度数是12度;如果有11个齿和12个孔,那么邮票就是11 1/2度。中国邮票的大部分齿孔是11度和11度 1/2度、12 1/2度和14度。
在发明邮票齿孔100多年后,由于各种原因,世界各地的邮政部门偶尔会发行一些邮票齿孔“无齿”邮票。在新中国邮票中,如果一套邮票同时发行无齿和有齿版本,无齿版本往往比有齿版本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