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第一颗气候卫星的名字是风云一号A星(风FY-1A),于1988年9月7日,由长征四号火箭升空进到预定轨道,卫星本身是六面体,天体两侧对应组装六块太阳帆板,卫星总长为8.6米,星重750kg,三轴定项平稳,卫星高900千米,倾斜角99°,周期时间102.86min,每日卫星环绕地球为14圈。
第一架FY-1A卫星入轨后获得了很多高品质天气图材料。运作没多久,发觉水蒸气对红外线探测器造成二次污染,因为遭受浓烈的太阳活动,卫星产生太阳光单颗粒旋转事情,姿势无法控制,卫星上班了39天。并没有达到预定的使用寿命需求。
风云一号研发的历史背景
1965年,美国成功发射全世界第一颗应用性军工用气候卫星“布洛克”一号,面向全球播发数据和信息,它的存在揭开人们精确预测天气的大幕。美国卫星数据信息全世界播发后,中国接受美国气候卫星辐射计的信息,发觉他在台风预报等多个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1969年初,一场雨雪冰冻灾难蔓延到大半个中国。中国虽然可以接受海外气候卫星天气图,但只是简单的“黑白图像”,没法发掘原始记录、逆变技术各种各样气象条件,运用受到极大限定。
1969年1月29日,中国国务院令当时任职国家总理周总理明确提出:“要赶紧更改落后面貌,搞我们自己气候卫星。
风云一号有几个卫星数传方法是啥
风云一号有4颗卫星,即FY-1A卫星,FY-1B卫星,FY-1C卫星、FY-1D卫星。
FY-1A/B星的数传形式为:HRPT的码速度为0.6654Mbps,输出功率为1670~1710MHz,信息与NOAA卫星基本一致;高像素图像传输(HRPT)和延迟图像传输(DPT)为数字信号。
FY-1C/D星的数传形式为:HRPT的码速度为1.3308Mbps,信号频率为1700.4MHz;DPT的码速度为1.3308Mbps,信号频率为1708.46MHz,可获取4个入口(安全通道1、2、4、5)、空间分辨率3.3千米的全世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