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指的是:看见你下笔,风吹雨打给你感慨;看见你的诗,神灵都为之动容抽泣。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本诗是诗圣杜甫因想念李白而做的。
天宝元年(公元前742年),李白在长安遇见了贺知章。
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奉诏进京这个小翰林院,贺知章却已是太子的三朝元老,两个人不管从年龄、影响力或是经验,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富贾出身李白不能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运,因此他使用了那时候较为通用的方式——干谒。
也是先写一封自我推荐书,然后将自己的视频梳理为作品集,赠给一些地位高势力得人,希望能够得到器重。
在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日里头,李白敲响贺知章房门。
那时候83岁贺知章早已两鬓如霜,却十分谦恭,针对李白的诗名也并不陌生。
于是他就与李白聊了几句,然后便询问他读过什么诗词,李白连忙把自己的作品集奉上给她看。
贺知章先粗略地扫两眼,赞扬他字写的好看,然后便看上去内容来。
少顷,贺知章盛赞:“实乃谪仙人也!”
李白受到了夸赞,心境很高兴,只见贺知章看的入迷,便禁声在一旁等到他看了。
纸张滚动,贺知章的神情停靠在一首诗上,很长时间未语,许久才哀叹道:
“本诗能够笔落惊风雨矣!”
听说,之后诗圣杜甫评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因此得名。
各位可以猜一下,贺知章讲的是哪首诗呢?
坚信绝大多数人都和古诗词君一样,第一反应就是李白的众多经典作品,例如《蜀道难》、《将进酒》等。
但这首古诗刚好十分小众,小众到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它是《相和歌辞·乌栖曲》
姑苏台子上乌栖时,吴皇宫里醉美人。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侧日。
卓玄金金壶渗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中国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虽为汉乐府诗《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方式上均是七言四句,几句换韵,李白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了大胆的创新。
诗仙依旧是诗仙,几乎不按套路出牌。
这一首《乌栖曲》为什么能被贺知章称之为“笔落惊风雨”?
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这首诗的自身寻找一丝真相。
它描写了吴王夫差击败越国后,不管不顾民生工程,迷恋享受,被美人所蒙蔽,最后灭亡故事。
按道理说那样的典故已是文不对题,我们来看一下本诗有什么独到之处。
金雕玉砌的城堡中莺歌燕舞,绝世美女倚靠在君主怀里,三分酒意七分放肆。
这原本应该是人声鼎沸的,柔和的,但视野划过抢地为牢的美梦,就可以看到姑苏台子上目光狠戾的秃鹫。
他们黑沉沉落下了一片,在暮色中沙哑地鸣叫声。
所以被丝竹乐音包围的大家,是注意不到的。
温馨灯光效果撒在舞妓的身上,却不知道青山慢慢匿迹暗夜里,将被浓稠的夜幕吞食。
在昏林暮鸦的恐怖包围中,这一场欢乐显得如此背道而驰。
光阴如银行流水般淌过,日暮到夜已深,直到又一个黎明曙光,浑浑噩噩度日的君主却未曾发觉。
吴宫就犹如一座唯一亮着灯的荒岛,由于立在亮处人看不见黑夜中的情况,因此他们没有看见水灾正在向四面八方席卷而来。
而已经被大水淹没的,是低处、没法求助的老百姓。
而这场洪水的罪魁祸首——吴王夫差,也终将因此付出应有的代价。
代表着大凶的秃鹫,被遮挡住太阳,恐怖的青山,冰冷的水流……
一场盛宴在李白书中,却充斥着怪异寂静气息。
而末句更是直接将讽刺打满:神将小白,吴王夫差好日子也比较快走到了尽头。
莫说只论创作技法,这首古诗还当不起贺知章这般高度的评价,他说道本诗“笔落惊风雨”,是因为他觉得李白真真正正想说的。
李白置身文景之治,那是一个被后世称为对外开放、强劲、车水马龙的时期,可他却看见了盛世之下阴影。
他看见逐渐由明发暗的唐高宗,正在发生着和吴王夫差一样的转变,他看见灯光照不有光地区,夜幕已经淹没一切。
年少气盛的李白怀着理想,他敢想、敢讲、敢写,总之无官一身轻。
但贺知章却不一样,她在政界里浮沉几十年,已经知道要谦虚谨慎。
因此他看懂了,也熟读了,却没有太多点评,只留“笔落惊风雨”这三个字。
没人愿意见到鼎盛落下帷幕,但也没有几个人会有胆量,挺身而出戳醒当权者的美梦。
这首古诗读起来收敛性委婉,深婉隐微,不像他别的作品一般烂漫浑厚。
但是它所要表达的一切都是那么正好。
少一分则晦涩难懂,多一分则产能过剩。
李白这一首最像自己所写的诗,刚好都是她最具备怔治远见卓识的一首诗。
盛极而衰,是由于热闹会迷惑人眼睛,经得起诱惑,才可以守住河山。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