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各不相同。恋爱中的人必须为另一半准备玫瑰和巧克力。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七夕节的习俗吗?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是什么?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人。《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在7月7日穿七孔针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穿针楼的世谓。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一座建筑殿,高100英尺,上面能赢几十人,陈以瓜果酒烤,设坐具,祭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过者为巧侯。宴乐达旦,动清商之曲。土民之家是有效的。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到夕,宫女以五彩丝穿九尾针登台,先完者为巧,迟完者称之为输巧,各出资给巧者。”

2、晒书、晒衣

据记载,司马懿因地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怀疑,有鉴于当时为了自保,他假装疯了,躲在家里。魏武帝还是不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索。7月7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晒书。命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立即下令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可以收押。司马懿顺从地服从了回朝的命令。另一种人,在乱世中,用放浪的形体来表达内心的抑郁。他们鄙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25说,7月7日,每个人都晒书,只有郝龙跑到阳光下躺着,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晒书”。一方面是鄙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肚子里的才华。晒肚皮就是晒书。魏晋时期,汉代晒衣的风俗为豪门富室创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阮咸被列为“竹林七贤”,看不起这种作风。7月7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服时,他看到架子上全是丝绸和缎子,光彩夺目。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不能免俗,聊复尔耳!从这些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七夕晒书晒衣的习俗有多盛。

3、种生求子

在古老的习俗中,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涂一层土,播下小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色的幼苗,然后在上面放一些小茅屋和花木,让它们看起来像田舍里的一个小村庄,叫做“壳板”,或者把绿豆、小豆和小麦浸泡在磁碗里,等它长出一寸芽,然后用红色和蓝色的丝绳绑成一束,称为“种子”,也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也叫“泡巧”,长出来的豆芽叫巧芽,甚至用巧芽代替针,扔在水里乞巧。还使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的形状,在水上浮游,称为“水上浮”。还有蜡制的婴儿娃娃,让女人买回家漂浮在水土中,以为宜子之祥,叫“化生”。

4、喜蛛应巧

这也是一种较早的乞巧方式,其习俗略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源于南北朝。南朝梁宗的《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在庭中乞巧。瓜上有喜子网则认为符合。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月七日,各抓蜘蛛在小盒子里,直到小开;视蜘蛛网稀密而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在小蜘蛛的安合子里,第二天看,如果网圆就是巧合。宋周密的《乾淳岁记》说:“明田汝成的《熙代乐事》说:“在小蜘蛛的储存中,结网的密度是巧妙的多久?”七夕“小盒子里装着蜘蛛,第二天早上看着它们的结网密度,以为它们是巧妙的。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人多遵唐俗。

5、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习俗的变体,源于穿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七夕节习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下午丢巧针。女性曝盆水日,瞬间,水膜生面,绣针投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有成鞋和剪刀水茄影,叫乞得巧;它的影子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这是拙征。“《直隶志书》还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7月7日,女子乞巧,投针水,借日影验工拙,至夜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的《日下旧闻》引用《万署杂记》说:“燕都女子7月7日用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水面,徐视水下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锥,因为卜女之巧。”

6、供奉“磨饮乐”

磨饮乐是旧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裙,手持荷叶。每年7月7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的瓷砖,州西梁门外的瓷砖,北门外的瓷砖,南朱雀门外的街道,马行街,都卖磨喝乐,是小塑土偶耳”。事实上,宋代稍晚以后的磨饮乐,已不再是小土偶,相反,越来越精致。磨饮乐的大小和姿势各不相同。最大的高度是三英尺,与真正的孩子相当。制作的材料是用象牙雕刻或龙延佛手香雕刻的。磨饮乐的装扮非常精致。有彩绘木雕作为栏座,也有红砂碧笼作为盖子,手中的玩具大多用金玉宝石装饰。一对磨饮乐的成本往往高达数千美元。

7、拜织女

“拜织女”纯粹是少女少妇的事。大部分都是提前和朋友或者邻居约好五六个人,多到十个人,联合举办。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茶和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还有几朵花,束红纸,插在瓶子里,花前放一个小香炉。然后,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年轻女性和女孩,斋戒一天,洗澡,准时到主办方家。案前烧香一周后,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花生、瓜子,一边面对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果女生想长得漂亮或者嫁个如意郎,女生想早生贵子,可以向织女星祈祷。玩到半夜开始散。

8、贺牛生日

七夕之日,孩子们会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生日)。

9、拜魁星

据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取名的读者特别崇拜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祭拜,祈求他祝福自己考运亨通。魁星是魁斗星,28宿中的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是魁星或魁首。在古代士子中,状元被称为“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冠”,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得很丑,脸上长满了斑点,又是跛脚。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取笑他:不扬怎么用饰铅华,即使铅华也不能遮盖。娶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没什么区别。须眉下鸿留爪,口鼻旁雁踏沙。屋檐前午睡,梅花落在风吹额上。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如口。只是世界上所有的道路都倾险,疲惫的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也多姿多彩。然而,魁星爷野心勃勃,愤怒而努力,竟然上了高中。皇帝殿试时,问他为什么脸上满是斑点,他回答说:“麻面满天星”;问他为什么脚跛了,他回答说:“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所以他被录取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传说是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知识,可惜每次考试都会输,于是悲愤地投河自杀。没想到被龟鱼救了,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可以影响文人的考运,所以每年7月7日他的生日,读者都会郑重崇拜。

10、吃巧果

以巧果最著名的七夕应节食品。巧果又名“乞巧果”,款式多样。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被称为“笑厌儿”、“果食图案”,图案包括香味、方胜等。宋代,市街上有七夕巧果。若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穿战甲,如门神娃娃,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方法是将白糖放入锅中,熔化成糖浆,然后与面粉和芝麻混合,摊在案例上,使其变薄。冷却后,用刀切成长方块,最后折叠成梭形巧胚,油炸至金黄色。聪明的女人,也会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使用的瓜果也可以多种多样。或将瓜果雕刻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被称为“花瓜”巧果和花瓜是七夕最常见的食物。在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饮食习俗。比如7月7日设汤饼在魏朝很流行。唐代的节日食品包括7月7日进口蛋糕,7月7日订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赠几笔钱供宴会使用,称为“晒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