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左思传》,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为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于暂时供不应求,货物短缺而昂贵。后喻作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流行了一段时间,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左思的故事。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它的主角左思也许每个人都不太了解。左思是齐国临淄人。左思小时候没有学钟、胡书、鼓琴。他的父亲左勇对他的朋友说:“思儿不如我小时候知道的那么好。”左思受到刺激,努力学习,擅长道教阴阳。左思看起来很丑,不擅长说话,但他写的文章很壮观。他不喜欢和别人交流。他有空就呆在家里。
为了写《三都赋》,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和人情资料。收藏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日夜在一间书纸铺天盖地的房间里冥想,经常花很长时间才推敲出满意的句子。十年后,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当《三都赋》写成时,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时,他却遭到了嘲讽。当时刚进洛阳的陆机也有写《三都赋》的想法。他听说著名的左思写了《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北京有个傲慢的家伙写了《三都赋》。我猜他写的东西只能用来盖酒坛!”当时的人并没有注意到。
左思认为他的文章不亚于班固张衡。左思担心他的文章会因为地位低而被埋葬和稳定皇甫静在洛阳享有很高的声誉。左思去拜访,把《三都赋》呈现给皇甫。皇甫静称赞赋写得好,并为他的赋写了序言。届时广为传抄,实现了“洛阳纸贵”,一度出名。
《三都赋》分别为《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三赋。左思之前,以班固为代表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西汉、东汉的首都长安、洛阳为描写对象。夸耀长安的财产和繁荣最终归功于赞美洛阳的礼乐制度,达到了讽刺和建议的目的。
左思的《三都赋》基本继承了这种写作思路,发生了变化。他在《三都赋序》中明确提出了赋应该“记录”的写作要求,看到了班固和张衡赋宏大却扭曲的特点。因此,他花了十年时间参观了当地的风俗文化,最终写下了“三都赋”,这真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
左思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虽然他才华横溢,但他很难突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和厚壳,在治疗上有所作为。冷酷的现实让左思献身无门,报国无期,心中无限悲愤,进而做出后人广为传颂的名著,可谓“史家不幸,诗人兴旺”。
看完左思的经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