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时节”是两种节日,是有所差异的。“清明时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家家备齐供品,背着铁掀到坟墓去添熟土,立坟地,随后烧纸钱祭拜,喻意子承父业,儿孙满堂。
“清明时节”这一天,家家煮许多鸡蛋分而食之,分到小孩的鸡蛋需涂上红色。小孩们把鸡蛋装在口袋里,约着朋友们赶到郊外,折柳枝做帽子扣在头顶,然后拿出父母分配鸡蛋,开展“碰鸡蛋”主题活动,两人一组,手握着鸡蛋咚咚咚,谁鸡蛋弄破了便被吞掉。此外,父母依据天气状况,院子里挑一个宽阔地区,撑起来秋千架,让小朋友秋千。一个坐到木板上,其他几个人拿手助推,越推越大,大伙儿欢欣鼓舞,好不热闹,如同乳燕飞天。
一、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联
阴历冬至节气后的第105天为“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寒食节民间是一个重要的祭拜之日,传说故事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置的,有复古纪念之义。民间活动有严禁吸烟火、吃冷食、祭祖先、秋千等系列活动。
清明时节,又叫踏青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在寒食节以后。这时候,降水日益增多,地面展现月明风清之象,有求进护理教育之义。关键活动有祭扫、祭拜祖先,也有踏春去玩、栽柳、吃青团、风筝等习俗。这种强身健体的健身运动是为了避免寒食节吃冷食伤身体而举行的。
寒食节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了能纪念介子推而设置的节日。传说故事晋文公重耳逃亡期内,介子推以前割股替他果腹。晋文公重耳变成君王后,分封制臣子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肯做官,背老娘归隐于绵山,藏身山上。晋文公重耳迎请未果,一声令下烧山,想逼介子推出山。谁成想,介子推怀着妈妈被杀死在一棵大树下。民俗为了能纪念这名忠义之士,于是就在介子推罹难之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称之为“寒食节”。
清明时节,大概起源于周朝,至今已有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明时节始于中国古代王侯将相的墓祭之礼,之后民俗纷纷效仿,承袭迄今。
二、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联演化
隋朝以前,“清明时节”仅仅只是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乃是重要节日,关键活动寒冬时节,家家严禁吸烟吃冷食。
隋唐五代阶段,“寒食节”的时间也确定在冬至节气后的第105天之际,仅先于清明时节一两天,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同拜扫礼”等相关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严禁吸烟冷食慢慢被消除,“寒食节”慢慢开始被“清明时节”替代。到清代,民俗祭扫与官宦圣坛、皇室祭陵变成节日活动项目内容。这一时期,“寒食节”还常常提到,但“清明时节”趋于成熟,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