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加一斛茅台酒的人,末见记述,但确实有一个人一顿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记录,也有一个人干翻一斛茅台酒的纪录,前者廉颇,第二种是刘伶。
各自珍重,各表一枝:
廉颇:
《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说,廉颇在燕国被责令退休之后,跑进三国魏国老有所为,但不被重视。燕国之后老被楚人完爆,楚王回想起元老廉颇,想要他重新聘用入岗,因此派使者来找他。廉颇对老企业还有感情,摩拳擦掌,立刻拍拍胸脯说:别看我年龄大了些,食量一点没减!时下独守使者的面,镇定自若的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
厉害了我的爷!暂且不说特使收益楚王讲的廉颇顶得连续拽了三泡故事真实有效,单论老将军能吞掉这种,已经非常@密子君了好不好!老将军是怎么做到的?
最先,战国时期“斗”,相当于现在的两千毫升,单颗大米的相对密度和水贴近,全是1000kg/m3,但大米是分散的,正中间有空隙,比较宽松率大约在75%上下,所以每一千毫升重量应当是750克,两千毫升(每斗)应该是1500克,折算现今三斤。
战国时期“斤”只相当于当代的一半,换句话说,仅有五斤肉。
一个人能不可以一顿饭吞掉三斤米加五斤肉?
便说本人,自己高三到大学这五年期内,白米饭或馍馍能够轻松灭掉2斤,指不定我家里有食堂装腔作势,但为什么说廉老将军来到三次洗手间也没抠嗓子眼儿?
五斤肉,本人表明,绝对没问题,我绝对吃不了。
但是考虑到我的运动使用量相比廉老将军运动使用量,好像不能同日而语。
加上老将军求战急切,所产生的充沛好胜心,就像期终考试,不容易答,含着泪也要答对…..
结论就是,人的体质有区分,我选择了坚信老将军的胃口。
再来说说刘伶:
西晋时的一斛便是一百升,那个时候的一升,是现在的一升的五分之一,其实就是四两酒,一斛便是四十斤,和扎啤桶恰好一个净重。
净重讲完了,再看一遍酒精含量,现代化的分馏型白酒一般认为是始自元朝,西晋时酒应当是发孝型酒酿或米酒、水果酒这类,仅有榨取程序流程,并没有分馏一说,酒精含量只能达到4、5%,跟当代啤洒差不了多少。
40斤啤洒,立刻快青岛国际啤酒节了,你到现场看一下,每日可以喝到这个程度的老爷们能放满一整个醒酒室!
客观性说起来,只需喝了10斤以后容许不断不走心,我遇到过不仅一位青岛市爷儿们,只需为他留够时长,几十斤之上归属于不限量。
否则你真以为武松能敬不甘心平凡的自己十八碗衡水老白干之后还能轻松愉快的与虎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