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人的年龄称谓也有很多注重。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古代年龄称谓。
1.婴儿襁褓
特指一岁以下。原来指承受婴儿用的宽带网络和包囊新生儿的棉被,旧很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上下,后亦指婴儿包或喻指未满百天的新生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孩童
指2-3岁儿童。源于《老子》:“如新生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也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这般孩童者,也可冀其创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把握住小孩子两腋把它往上抱住”这个姿势。“帮衬”等作为其衍生词。
孩,并不是之后小孩之义,反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文言文咳从子。”小孩笑貌,即小孩笑得咳咳咳之音。)
3.总角
喻指幼时。古时候儿童把头发为分左右两半,在头上各绑成一个结,形同2个羊角,故名“总角”。
《诗经》含有:“总角之宴,谈笑风声”。五柳先生《荣木》诗序:“总角闻知,相守无成。”
图片来自网络
4.垂髫(tiáo)、髫年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儿童头顶扎上去松驰短发。古时候汉族人儿童不束发,秀发松驰,故以“垂髫”指儿童。五柳先生《桃花源记》含有:“黄头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肉豆蔻(kòu)
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pīng)娉袅(niǎo)袅十三余,肉豆蔻树梢二月初。”
6.束发、成童
指十五岁之上年轻男子。
束发:清代之前汉族人男孩儿15岁那年束发为髻,也是指束发的头饰。
成童:20岁那年行冠礼,成年人。因此用束发泛指成童的年纪,即15至20岁。
汉治安策《新书·容经》:“臣闻年九岁入就中小学,踞小标题焉,业小路焉;束发就高校,踞名节焉,业大路焉。”
7.及笄(jī)
女子十五岁上下,又作“既笄”。笄,古时候束发使用的发簪。
古时候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是指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如“年已就庆斯造径及笄”。出自于《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图片来自网络
8.弱冠之年(guàn)
指男人二十岁。相近的解释也有:
三十而立: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年过半百:五十岁;耳顺:六十岁。
源于《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9.花蛤
六十岁,都说六十甲子。
古时候在计算年龄时,以天干地支五行的顺序来表明。一个循环系统从甲子年逐渐,然后是乙丑、丙寅……依次一共有六十个组成,因而,生肖每六十年便会循环系统一次,即一个人在61岁(出生的时候1虚龄)时,就逢一甲子。因此,六十岁别名“花蛤”,与天干地支五行相关。
计有功功率《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大中型咸通净化空调李长吉为短歌,人们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系统白落衡如弄珠’。”
10.古稀之年
七十岁,又作“古希”。来源于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曲江二首》诗,诗圣杜甫咏颂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诗圣杜甫感叹人生短暂,能活过七十岁,从古至今十分稀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11.暮年(mào dié)
指七十到九十的老人家。
耄,年龄约八、九十岁。耋,年龄为七十岁。暮年指年龄较大得人。
12.期颐(yí)
一百岁。
语本《礼记·曲礼上》:“近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道衣服裤子千味,孝子贤孙要尽养道罢了。”
指的是:人至100岁,饮食搭配、定居等各个方面都要孝子贤孙照养,因此“100岁”称之为“期颐”。
孙希旦集解:“近百年者饮食搭配、居住环境、姿势,无所不待于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