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附近起名的地方(大名附近好玩的地方)

大名有趣的地名

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杨柳青镇,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也是我国四大名镇之一。并且刚刚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称号。

明清时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也为一时之大观。

杨柳青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笭敞蒂缎郦等垫劝叮滑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大名附近起名的地方

大名位于哪个地方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与山东省莘县、冠县接壤,南与河南省的南乐县相连,西部、北部与本省的魏县、广平、馆陶毗邻。面积105298平方公里。境内一望平原沃野,漳河、卫河、马颊河像凌空而降的飘带,从县境南北穿过,将全县分割卫(河)东、卫(河)西、漳 (河)北三个大块。

从先秦实行郡县制以来。大名县先后数次与魏县、元城县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现在 的大名县境,是历史上大名、元城两县的疆域。

大名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旧志载:“阳平(历史上曾为阳平郡),古名胜地,介齐、鲁、晋、赵间,控扼中原,襟喉南北”,“地大物众,密迩辇毂,声教先被”。春秋时期,初 属卫,后属晋,晋公子重耳曾出于五鹿(古地名,在今城东45里)。战国时期属魏,魏武侯以为别都,其公子元曾食邑于此。汉成帝时,以孝元皇后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故曾以“贵乡”名之。为抵御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驻跸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于此,“铠甲于军中”,契丹主隆绪“知帝亲征,纵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主持天雄军,称大名为京都开封的“北门锁钥”。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聚兵幽蓟,声言攻宋,仁宇纳吕夷简之议,升大名府为北京,以示抗辽决心。

大名自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的1700年间,先后是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阳平郡,北周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田悦僭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为京大名府,元为大名路,明、清为大名府,民国3年(1914年)建大名道,辖冀南47县。1928年改道为大名专区,辖13个县。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将县城及郊区建市,不久废市并入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名“不乏、瑰琦、忠孝、廉节之俦”。历史上官于斯土者,如狄梁公仁杰,寇莱公准,韩魏公琦,文路公彦博,欧阳忠公修,苏侍郎辙等;乡贤有以死抗金的郭永,力排浮靡文风的柳开,人民喜爱的赋作家束皙,号称“殿上虎”的刘安世等。皆彪炳史册,为后人所称道。共产党建立后,则有郭隆真、冯品毅、平杰三、工从吾、赵纪彬、谢台臣、晁哲甫、解蕴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领导人,或出生于大名,或执教、就读于大名,或工作于大名,为大名县人民作出过重大贡献,为全县人民所尊敬和称颂。

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大名人民清醒地认识到:振兴大名的关键在经济,经济腾飞的途径在农业。发展农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其一,上地平旷,土质良好,宜农、宜林、宜牧;具有发展农业的广阔门路和前景。

其二,经过多年努力,农田基本建设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全县水浇地面积已控制耕地面积的72.8%;农机、农艺水平已大大提高,“靠天收”的日子已成历史,人民群众已基本 掌握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三,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了一支拥有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队伍;各种类型的科技承包、咨询、推广、服务活动已经展开。“科技就是生产力”,他们在大办农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大作用。

其四,农业区划工作已经完成,农业开发正在发展。

其五,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启迪下,人民群众已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开始向农工商相结合的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群众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必将由精神变物质,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