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被称为期颐之年。这个称号来自《礼记·曲礼上》里的“近百年曰期颐”,在其中“期”指得、必须,“颐”指保养。指的是人到100岁,各方面条件必须孝子贤孙照料保养,因此称为“期颐之年”。
古时候别的之时如何称呼
20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时;30岁称为三十而立;40岁称为四十不惑、健壮之时;50岁称为年逾年过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时;60岁称为古稀之年、方头甲子年之时、耳顺之年、杖乡之时;70岁称为年逾古稀、杖国以年、致事之时、致政之时。
中国古代的称谓怎么命名的
古代人的年龄称谓由来不一,大多数依据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效尤先人所言而变成固定不动称谓的。在所有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以说较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身上的花纹好似老年人褶皱的肌肤。又人到暮年,脸上长出老人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也有根据身体特征命名,如:人新生叫“宝宝”,是由于人新生必须抱胸前喂母乳。婴能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宝宝即是抱胸前之儿。七岁除称为“悼”外,就叫“龆龀”又叫做“毁齿”,由于恰好是换牙齿阶段,因此有这样叫法。十五岁称为“童”,“山无蔓草曰童”。古时候十六岁成年人,十五岁男人未行冠礼,女人未及笄。这里用的都是形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