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半是什么时间(月半节是什么时间)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囊括诸多,在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传统佳节日。一年一度的端午又快到了,有关端午节的风俗、避讳和俗语有许多,今天要讲的这一句相关端午节的俗语,叫——“不害怕七月半鬼,只怕端午水”,这一句俗话代表什么意思?

俗话上一句所讲的“七月半”,实际上指的是农历七月十五,其实就是鬼节,鬼节与清明时节、寒衣节被称作“三大鬼节”,七月半这一天,人们普遍认为阴之气特重,特别是夜里十二点,在神话传说中,被称之为地府大好阎王殿的一刻。

自然,“鬼”是一种迷信说法,还不足以为信,但在很多俗话中,还认为“鬼”不可怕,由于“人没犯鬼、鬼不罪犯”、“为人正直不怕鬼敲门,深夜不怕鬼敲门”,只需心里豁达,充斥着浩然正气,当然神鬼传说害怕侵害,鬼不可怕,因为世界上都没有鬼,因而,俗话上一句道:“不害怕七月半鬼”

相较于虚无缥缈的鬼,端午节的“水”更为恐怖,因此,有些人便要问,端午节的“水”,指的是什么水?好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午时水”,午时水是端午所具有的,所谓午时水,指的是端午当日,正午时分的河水,市井有着“打午时水”的风俗,假如往酉时水中加入五谷,乃是“五谷水”了,有关午时水这样的说法,广为流传甚久,其发源早已久到无从考究了。

但是,这一句俗话“只怕端午水”里的水,并非是午时水,而应该是端午下雨。

关于端午节下雨不太好的俗话,也有许多,比如“端午节晴遇丰年,端午节雨泪涟涟”、“端午节一日情,稻收多一成”、“五月端午雨生虫,六月六日雨灭灾”、“没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端午节有大晴天,丰年不会错”等,那样,为什么古人会以为端午下雨不好?

大家都知道,古代时原始农业,农作物的收获,主要取决于天和物候现象,端午下雨,也不符合农事。在中国古代的中国名酒制作过程中,有“端午踩曲”的注重,由于端午节是酵母原材料小麦收割的季节,北方地区收小麦,最忌的是下雨,由于降水会使小麦的杆越来越不焦,长刀割小麦存有难度系数,反倒大晴天则没有那个顾忌。

此外,假如南方地区端午节下雨,则被视为梅雨天气早了,而南方水稻正处在成长期,必须的是太阳,而非连阴雨,与此同时,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端午时节下雨,对于许多端午节收获的作为来讲,储存存有难度系数,容易发霉,烂掉。

之上,就是俗话“不害怕七月半鬼,只怕端午水”的描述,由此可见,俗话里的观点,是非常接地气,接近古人的生活,对古人的日常生产制造生活,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的。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与新春佳节、清明时节和中秋佳节并排,关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俗语,值得人们掌握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