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季节。一般来说,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到来,但立秋并不意味着气温会变得很低,但气温比夏天低一点,但天气仍然很热,立秋有很多习俗。以下小系列将介绍一些立秋习俗和食物。那么立秋的习俗是什么呢?立秋吃什么食物对身体有好处?
立秋的习俗
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叫啃秋。立秋往往是今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认为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冷,吃凉的东西会影响肠胃,所以立秋后就不吃西瓜了。
2、食秋桃
入秋时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后留核。除夕那天,把桃核扔进炉子里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一年的瘟疫。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心中,立秋吃西瓜和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什么是凉糕?就是把红薯淀粉煮成汤,倒进碗里。第二天早上,把它做成一整块。从远处看,它看起来像一块圆润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糖、醋和薄荷。凉爽、清爽、酸甜、开胃。
4、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后,后代会成为一名大官员,龙眼也被称为“福圆”,所以有一句谚语:福圆生了孩子和孙子。
5、食小赤豆
从唐宋开始,还有初秋,一定要用井水吃小红豆的习俗。取七到十四颗小红豆,用井水吞下,服用时面朝西,据说一秋不会得痢疾。
6、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很受欢迎,在初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蔬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初秋的渣,成人和儿童不呕吐或拉”的说法。秋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病率,许多地区的民间习俗都有治疗和祈求一年健康的意义。四川和山东是这类民间习俗的典型代表。
7、悬秤称人
在清朝,当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一天被称为儿童体重,然后将体重与初夏的对比来测试肥瘦,减肥被称为“苦夏”。当时,人们认为,既然你瘦了,你就需要“补充”,也就是说,在初秋,通常被称为“坚持秋季脂肪”。
8、贴秋膘
民间有句谚语:从秋天开始,坚持秋天的脂肪,从冬天到春天,身体都很好。据说天气凉爽后,人们应该多吃肉,补充伏天食欲不振和出汗造成的不足,提高免疫力。然而,许多网民说,现在的生活并不比以前好。他们在工作日吃得很好,在夏天也注意保养,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秋天开始时吃特殊的补品。
9、立鳅
无锡人也有一个有趣的说法,那就是在初秋遇到泥鳅。如果秋天有大风大雨,稻田里的泥鳅会在初秋的时候直立在水里。因此,每年初秋,经验丰富的老无锡人都会在水中抓一条泥鳅,预测今年秋天是否会有大风大雨。
10、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胖”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东北有句话: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称之为“抢秋胖”。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可以强壮,补上夏天流出的油水。
11、称水
过去,宿迁人应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应相同,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很重,说明伏水很重,那么秋天的雨就少了。如果立秋后的水很重,秋天会有更多的雨水,可能会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的渔民也有立秋称水的习惯。根据水质的严重程度,推测秋水涨落,而重水则是不祥之兆。有人说秋水涨了,卖渔网。
12、吃鸡蛋
此外,在初秋,中国其他地区也有吃鸡蛋和桃子的习俗。鸡蛋,性平,气虚,具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适合婴幼儿、孕妇、产妇、患者等,但不宜多吃,每天1~两个比较合适。
13、祈福
在常州武进地区,立秋会举行,纪念将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平安民安。此外,在古代,蝗灾在常州经常发生,农民也会在立秋当天将三角旗插入稻田,驱赶蝗虫。盐城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立秋吃的食物
1、滋润干燥安神的食物
秋天气候干燥。虽然夜晚凉爽,但白天气温仍然很高。因此,按照“干燥湿润”的原则,应注重养阴清热、润燥解渴、清新安神的食物。芝麻、蜂蜜、银耳、百合、乳制品等具有保湿作用的食物可以选择。
2、平补的食物
秋天是人体最适合补品的季节,以减少病毒感染,防止旧病在冬天到来时复发。秋季补品应选用“防干不腻”的补品。具有这种功能的食物包括水竹、南瓜、莲子、龙眼、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3、健脾胃的食物
苦夏的煎熬有“夏天没有疾病,三分虚”的说法。此时,人们的脾胃普遍虚弱。养生要注意调理脾胃,多吃清热利湿健脾的食物,排出体内积聚的湿热,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健脾健胃的食物包括山药、扁豆、栗子、红枣、牛肉、山楂等。
4、滋阴润肺的食物
初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肺是五行中的金,和秋天一样。因此,秋季饮食应滋阴润肺。滋阴润肺的食物包括梨、银耳、百合、蜂蜜、豆浆、冰糖、真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