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古人并不能为了能让钻石闪耀而切割钻石,因为她们坚信仅有钻石原石就具有奇妙的魔力。
假如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最爱天然珍珠,那样,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Catherine II ,1729-1796)则最喜欢钻石。在她很多人像上,她都是佩戴着代表极致力量和刚毅勇敢钻石组饰。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一是她那顶镶有逾五千颗钻石的登基王冠;二是他在多副人像上面佩戴着的那一套“圣安德烈钻石徽章”。
▲ 油画作品《头戴加冕皇冠的叶卡捷琳娜大帝》(1778-1779)
荷兰皇家专用美术家里克森(V. Eriksen,1722–1782)作
现藏于斯特拉斯堡彼得美术博物馆
叶卡捷琳娜大帝胸口佩戴着的钻石颈链其实就是圣安德烈徽章,这也是俄罗斯帝国最高级别徽章
▲ 油画作品《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1780年代)
德国美术家冯蓝皮(J. B. von Lampi,1736-1808)作
现藏于巴黎绘画史历史博物馆
人类发现钻石这类“漂亮石头”已经超过了几千年了,古时的大家是从小河边砂砾石中捡到了一些闪闪的钻石,却认为这类晶莹剔透石块仅仅紫水晶。古人并不能为了能让钻石闪耀而切割钻石,因为她们坚信仅有钻石原石就具有奇妙的魔力。直至1725年,印度的全是钻石的最重要原产地。当印度的生产量减少时,墨西哥看到了钻石矿。1867年,大家在南非金伯利的奥兰治河砂砾中发现钻石。之后,大家在那里的火山岩石筒中发现含钻岩层,这就是著名的带有钻石原石的金伯利岩(kimberlite)。这一发现为我国钻石工业生产打下基础。自此,大家在东南亚其它地区及其西西伯利亚、澳洲、澳大利亚、中国与美国等地区也陆续看到了含钻岩层。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固定界线用于区别工业级钻和宝石级别钻石,乃至每一年全球采掘钻石的百分之八十都并不适用于做成晶石,而只适用于工业生产。
戴着钻饰的印度马拉塔王国思想家Nana Phadnavis(1742-1800)
▲ 油画作品《Nana Phadnavis肖像》(1778)
英国美术家塞顿(John Thomas Seton,1738-1806)作
私人收藏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西西伯利亚是全球最大的钻石产地之一。那时,因为钻石切割工艺技术发展趋势,钻石的晶莹透亮被最好呈现,钻石因其光泽度与闪耀,变成众晶石中最耀眼的意味着,因而钻石成为昂贵的晶石之一。
彼得大帝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1727),出生平民,以膂力过人而出名
▲ 油画作品《叶卡捷琳娜一世肖像》(1725)
布霍尔茨(H. Buchholz,1735-?)作
现藏于圣彼得堡市埃尔米塔什历史博物馆
在西方国家珠宝首饰绘画史上,钻石代表了皇室就具有的传统美德——强有力、刚毅、英勇。但是不只女神能够配戴钻饰,追寻传统美德的人也喜欢钻饰,例如美术家伦勃朗的夫人莎斯姬亚(Saskia van Uylenburgh,1612 –1642),他在有名的《扮作花神的莎斯姬亚肖像》上,就佩戴着一条带钻石大挂坠的珍珠手链:
▲ 油画作品《扮作花神的莎斯姬亚肖像》(1725)
伦勃朗 作
现藏于德累斯顿各代高手画苑
在这幅伦勃朗为妻子所做人像画上,莎斯姬亚手持一朵红色康乃馨,这也是天真深爱的代表。她佩戴颈链也是有喻意:天然珍珠意味着女士最主要的传统美德——贞节,而钻石其实是为了突显女士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