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翠
唧唧喳喳...郭果..吱吱作响..睡觉前忘了戴海绵耳塞。夜深人静的时候,被窗外阵阵鸣叫的秋虫迷迷糊糊的唤醒。那一丝缕,高高低低,有缓有急,错落有致,那一首又一首,遥相呼应的歌声,那么纯净柔和,那么抑扬顿挫,那么轰轰烈烈。静静地听着,仔细地咀嚼着,慢慢地做白日梦,没有睡意。
秋天似乎真的来了,各种各样的秋虫开始活动,蟋蟀、蜈蚣、食蚜蝇、草蝇、螳螂、蚱蜢、凯斯等。他们都要在冬天之前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和人类一样,他们在春天和夏天努力工作和成长,希望在秋天收获的季节收获他们的爱,培养他们的孩子。也许不久,杀戮的冬天就会掠夺他们短暂的生命,但他们坚决地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诠释他们的生命延续,演奏他们自我完善的生命之歌。
听着秋虫的欢呼声,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秋夜和朋友们一起去路边的草地,为抓蟋蟀而高兴。手持电筒,蹲在田角或菜田边,侧耳聆听。蟋蟀叫声从哪里传来,他们蹑手蹑脚地走近..拨草静守,屏住呼吸,集中注意力。果然,有一只头圆、牙齿大、腿长、脖子粗、粗糙、强壮的蟋蟀。说是晚,那是快,把手电筒准确地照在蟋蟀的头上,双手合成盖形,迅速拍摄。大玻璃瓶里养着被抓的蟋蟀,看着它们“战斗”的精彩表演。蟋蟀天生好斗,尤其是两只雄性蟋蟀,一旦放在一起,触须一碰,就会立刻咬人。过了一会儿,胜败便分,胜者振翅高鸣,败者四处逃跑...当时看“斗蟋蟀”也成了农村孩子的一大乐趣。
听着秋虫们的低语,不禁想起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促织》诗云“促织非常微妙,悲伤有多感人。草根吟诵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妻子难以再晨。悲伤的丝绸和急管,感激极其天真。“世道离乱,久别亲人,宦游秦州。秋夜无眠,孤独孤独,渴望思乡。听了蟋蟀的歌声,心生无限感慨。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思乡名作。窗外是缠绵的秋雨,床下是蟋蟀情的真挚呼唤。诗人怎么能不做遐想、焦虑和思念呢?昆虫的声音,丝管的声音,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诗人借物隐喻,含蓄委婉,寓意深沉。
听着秋虫的歌声,不禁想起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促织》诗:“金屏翠帘与秋宜,得今年醉不知道。只有贫穷的家庭才能有一个“很明显,诗人的诗超越了个人情感境界,以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以非常鲜明的对比手法,描绘了诗人对社会黑暗、贫富差异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外,陆游的“州符县帖无时无刻不在,劝耕促织知何益”,白居易的“惜渠止解可催织,不知贫檐机轴空”,以及杨万里的“不懂为人编织,强来出口促衣毛”,都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广大劳动人民的水深火热生活。
“蟋蟀只知道秋令早,芭蕉雨声多。又一年秋至,又一年蟋蟀鸣。窗外,细雨纷纷,虫声如浪,诉如泪。弱小的蟋蟀,用它短暂的生命,讲述着秋天的故事,奏响着生命中最奢华的乐章。与此同时,这种充满自然本色的天籁之音,又洗去了城市喧嚣带来的浮躁,平淡了汹物欲带来的烦恼。秋虫的鸣叫既不矫揉造作,也不瞻前顾后,他们用自己的声音真正地“呐喊”。这一点,更让我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