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剧中,总会看到相国、丞相、宰相等官职。但是这些职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 相国(相邦)
早在春秋晋国时期,相国的职位与丞相并不完全相同。先秦时期,这个职位的名字叫“相邦”。后来,许多国家开始设立这一官职,如被誉为鲁国相的至圣先师孔子、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以横破纵、先后任秦魏两相的张仪等。后来秦始皇认为相邦权力太大,几乎占据了军政权力,于是干脆彻底废除了相邦一职,所以李斯只做了丞相一职。
到了西汉,刘邦再次设立了相邦一职,但为了避免刘邦改变相邦为“相国”,相国一般只设一人,而丞相则分为左、右。《史记》有载:“上已闻淮阴侯朱,使拜丞相为相国。”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涉嫌谋反被萧何设计杀害,萧何有功,从丞相升为相国。这说明西汉时期,相国的职位高于丞相。东汉时期,通常不再设相国一职,但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个霸气的相国董卓。后来曹操掌权时,献帝不再设相国,任曹操为丞相,蜀汉也设丞相而不设相国。后世,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国一般由权臣担任,后来的朝代几乎不再设立相国一职。
二、 丞相
丞相和相国一样,是一个具体的官职。丞相的“丞”字是“辅佐,辅璧”之意,在秦国任贤游为第一相国时,设立了左右丞相来辅佐相国。由此可见,丞相最初的职责是协助相国处理政务,位于相国之下。一般认为,丞相一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设立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武王伐周时期,姜子牙的实际职位是“太师”,相当于后人的宰相。然而,在一些与《封神演义》相关的影视作品中,称姜子牙为“姜丞相”并不是很严谨。
秦始皇时期废除相国一职,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削弱相权。西汉初期,继承秦制,还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丞相位高权重,有时还设立相国(如萧何),常独揽三公。废太尉在汉武帝时期改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削弱相权,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禄秩提升到与丞相同级别,三公成为“丞相、大司马、大司空”哀帝时期,罢丞相,置大司徒。
东汉光武帝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去掉了官名中的“大”字,所以东汉三公成了“司徒、太尉、司空”。因为官职经常改名,“三公”是哪三公,三公中谁的地位最高,每个时代都不一定一样。哀帝时期,太傅一职,三公以上。隋唐时期,“三公”多为加号称和称号,实权多在三省六部手中。东汉的“三公制”延续到最后一年,董卓霸道地再次设立了“相国”。到了曹操时代,“丞相”的职位又恢复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国和丞相并没有设立很高的官位。一般来说,他们只有在改朝换代、出现权臣执政时才会成为相国或丞相,这与三国时期董卓和曹操的性质相似。
到了隋朝,丞相的职位就不再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就建立了。在唐宋时期,将左右仆人改名为左右丞相,实权在不同时期,大小不同。比如唐末,左右丞相不是一品,而是从二品,往往是“高官虚职”;宋孝宗时期,左右丞相升为一品,成为三省长官,实权很大。
元朝时,中书省长是中书令,有左右丞相,都是一品大员。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中书省设立了左右相国,后来改为左右丞相。后来左丞相胡傲慢霸道,逐渐专权,引发了“胡案”。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力太大,直接废除了中书省,将其权力分为六部分。从此,丞相一职退出历史舞台。
三、 宰相
宰相最容易和宰相混为一谈,但不是一个概念。一般可以认为“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称,而“宰相”不是具体的官职,而是“地位”。负责国事的最高官员,一般可称为“宰相”。例如,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三省的最高官员是内史省的内史令和门下省的纳言(隋朝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被称为“杨忠”而改为“纳言”,唐朝改为“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这三位长官都算是“宰相”。在宋代,宰相级别的官位包括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和枢密使。所以,并不是说只有丞相才能称宰相,也不是说宰相只能是某个时期的官职,而是多个官职的共称。
宰相并非都是官居一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后,建立了内阁制度。起初,内阁成员只有“五品”。后来,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特别是在明朝中后期,权力属于内阁,内阁部长成为了实际的“首相”,有些人将担任两三个产品(一个产品主要是虚假的),如张居正作为首席辅助,担任两个产品的官员。后来到了清朝,内阁官职级提升,雍正时期,大学士级内阁成员被提升为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