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自闭症和其他群体的出现,儿童心理学已经成为更多家长关注的焦点。所以,今天我们将了解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01

PART 01

注意的发展

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后者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行为。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新生儿有非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如大声说话,可以停止活动。婴儿期无意识注意;3个月可以短暂关注面部和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生活内容、动作语言的发展,儿童逐渐有意注意,但儿童注意稳定性差,5-6岁后可以更好地控制注意力。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02

PART 02

记忆的发展

它可以分为感觉、短暂的记忆和长期的记忆。长期记忆分为再识别和再现。再识别是当之前感知到的东西重新出现的时候,再识别是之前感知到的东西虽然不出现在眼前,但是可以在脑海中重现,也就是被人记住。

1岁以内的婴儿只能再次承认,但没有再次出现。3岁可以重现几周前的事情,4岁可以重现几个月前的事情。婴儿记忆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容易记住快乐、愤怒、恐惧等情绪,主要是机械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逻辑记忆逐渐发展,记忆内容越来越广泛和复杂,记忆时间越来越长。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03

PART 03

思维的发展

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1岁以后开始产生思维。婴儿的思维是直觉活动的思维,比如拿着玩具推着说“车来了”,如果车拿走了,活动就停止了。学龄前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例如,在计算活动中,我们知道三个苹果和三个苹果是六个苹果,但对于三个苹果 3=6的计算感觉很困难,必须经过实物图形等多次计算才能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习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使思维有目的、灵活、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独立思维能力。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04

PART 04

想象的发展

它是通过讲述、绘画、写作、唱歌等方式表达所感知的事物的思维加工、重组和创造。新生儿没有想象力;1~2岁只有想象的萌芽,局限于模拟成人生活中的一些个人动作,比如模拟妈妈喂娃娃的动作。3岁想象内容多一点,但还是片段零星。学龄前期(3-6岁)想象力有所发展,但主要是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想象主题易变。学龄儿童有意想象力和创造性想象力发展迅速。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05

PART 05

情绪发展,情绪发展

情绪是个体生理或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体验和表现。情感是在情感的基础上产生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是一种先进而复杂的情感。外部环境对情绪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不适应宫外环境,新生儿常表现出不安、哭闹等负面情绪,而哺乳、抚摸、抱抱等则使其心情愉快。当你能在六个月内识别陌生人时,你会逐渐对母亲产生依恋和分离焦虑。9-12个月依恋达到高峰,婴幼儿情绪表现短暂 ,反应强烈,易变,外观明显真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周围人交流的增加,对客观事物的理解逐渐加深,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强,他们可以逐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逐渐稳定,情绪日益分化。有规律的生活、和谐的家庭氛围、适度的社会活动和避免精神紧张和创伤,可以使儿童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和情绪,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06

PART 06

意志的发展

有意识地、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期目标或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没有意志。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当婴儿开始有意行动或抑制某些行动时,就是意志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思维的不断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以及成人教育的影响,儿童意识逐渐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消极的意志表现为依赖、顽固和冲动。成年人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来培养孩子的积极意志,增强他们的自制力、独立性和责任感。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07

PART 07

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个性是与他人不同的习惯、行为方式和倾向,包括思想方法、情感反应、行为风格等。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兴趣、能力、气质等方面的个性是不同的。

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人类内部动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儿童性格的发展中,父母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七个阶段”

父母的教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有关

通过今天的科普,我相信家长会更理性地处理亲子关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孩子的智力和个性,加快孩子的心理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