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去扫墓,祭祖表达怀念!
还有一个关于清明节起源的传说故事,感人而悲剧!
【一】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是为了逃避迫害。在流亡的路上,他经常饥寒交迫。
有一次,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
随臣找了半天找不到吃的,有个近臣,名叫介子推,生得一身正气,忠心耿耿。
当每个人都非常焦虑的时候,介子把它推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然后炖成汤,端到重耳前。他严肃地说:“主人,我今天很幸运。我刚打了一只野鸡。”
重耳信以为真,便喝了,喝了之后觉得味道有点怪,再仔细一看,发现介子推的腿上鲜血淋漓,心里瞬间明白了。
重耳感激地流着泪说:“先生大恩,重耳将来为王,定要报答。”
【二】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国君,即历史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奖励了四方将领,奖励了陪他流亡的英雄,却忘了切肉喂汤的介子推。
许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公,劝他面君讨赏,但介子推最鄙视争功讨赏的人。于是他收拾行李,和老母亲悄悄地去绵山,回到了山林。
经过人们的提醒,我想起了介子推的功劳。我后悔了,派人到处寻找。最后,我发现介子推隐藏在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部)。绵山山路陡峭,树木茂密。找到两个人并不容易。
【三】
重耳想逼介子推出现,更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重信义的君王,这种恩必须还。然而,介子推从未出现过。
所以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从绵山三面点火,只留下一面作为出路,可以强迫介子出现。然而,火烧了三天三夜,烧了绵山,但没有看到介子出来。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背着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看到这一点就哭了。
有人从树洞里发现了一条裙子,上面写着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臣。
若主人心中有我,回忆我时常常自省。
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得知痛苦欲绝,恨自己报恩不成反将介子推害**。
于是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修建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每个家庭只吃冷食来纪念介子推和全国。
第二年,晋文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复活,于是给老柳树“清明柳”,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流传至今。
这就是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孝道的具体表现。因此,清明节已成为世界上中国人的重要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