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假期制度——古人也可以休闲!
中国古代历史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就有了假期制度。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子每天都在朝鲜,大臣们随时待命的情况。由于各朝制度不同,古代没有统一的假期天数,历代变化很大。
但假期仅限于官员,普通人和服兵役的下层士兵很难享受福利。
由于历史资料的丢失,最早的假期制度只从先秦典籍的零碎记载中推测,殷商周时期应该有假期制度。
夏杰、商纣、周幽王等都有长期不朝的记载,应该是给大臣放假,但没有实证,应该属于讨论的范畴。
到了秦朝,只经过很短的时间就死了,再加上焚书坑儒使的大量经典被毁了,没有明确的假期制度。
汉代有官员可以告假的记载,叫“告归”。汉代规定的休假制度:《汉律》规定“官员五日一休”,“休”是指回家休息洗澡,也就是五天放一次洗澡假。
除此之外,汉代还规定了各种节日,时间长短不一。西汉时期,夏至、冬至、年初、年底等节日官员休假数天。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隋朝,更加人性化。
每年的假期大约是73天。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发生了一些变化:官员们“轮换休息”。例如,南朝的梁国每十天有一个常规假期,直到唐宋,历史上被称为“十假”。
然而,唐宋时期的假期更为随意。第一个春节和冬至,一般7天,1天、3天、5天,如元宵节或皇帝大赦日、婚礼日、皇帝生日、太后生日、老子、孔子、佛陀生日等,往往庆祝全国,是一种真正的福利。
但假期时间一般比汉代短,一年50多天。
宋朝有18天的“休息日”。在其他时候,朝廷官员不得不花一些时间像往常一样工作。如果他们有事情要做,他们可以离开。在宋代,释迦牟尼的生日假期制度被取消。
元代的法定假日只有16天。明清时期,节日很少开始,只规定了春节、冬至、皇帝生日三个主要节日。
明朝有一个月左右的春节和冬假,钦天监视星择吉,12月20日前后一天“封印”,一个月后“开印”。
个人特殊事项的假期,如沐浴探视婚丧嫁娶等,也可以获准。唐代父母3000英里以外的,每三年有30天探亲假;父母500英里以外的,每五年有15天探亲假。
儿子和皇冠礼物有三天假,亲戚有一天假,孩子的婚姻有九天假;近亲婚姻有五天、三天或一天假。当父母死亡时,朝廷官员必须被迫休息三年,丁担心三年或三年。
远亲的葬礼是五天、三天或一天。官员和老师的葬礼是三天。祖父母和父母避免一天的日常假期。第五个月有15天的“田间假”,第九个月有15天的“服装假”。
宋代大致延续了唐代的假期规定,甚至比唐代更宽松,但假期需要提前“告假”,期满“销售假期”。
明清时期,除父母丧丁三年的规定不变外,其他规定全部废除。如果官员有特殊事情,他们可以向上级请假。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校章程规定,全国中高等学校实行星期制。
不到四年,周制就普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