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误解了枕戈待旦的成语。士兵们枕着矢萝卜,而不是兵戈。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一些历史因此,我们经常会弄错一些词的真正含义,比如成语枕戈待旦。
历史学家说,古人枕的不是戈,而是矢萝卜。矢萝卜到底是什么?假如你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我们都学过枕戈待旦这个成语,它来自西晋文学家刘坤的《与亲故书》。
原文是:我枕戈待旦,志枭逆俘。我经常担心我的祖先会鞭打我。后来,人们拿出枕戈待旦,说他们总是保持警惕,准备战斗。即使睡觉,他们也不敢放松警惕。
在这个成语中,戈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武器,比如刀枪棒,所以枕戈待旦的流行翻译是,枕着刀枪棒睡觉等待黎明。
上学的时候,很多人对此毫无疑问,但也有历史学家质疑成语中的戈不是刀枪棍棒。
历史学家认为,把成语中的戈解释为刀枪棍棒,完全是看文生义,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枕头需要厚的东西,比如书或者砖石,可以临时替代,兵器又轻又薄怎么枕?
最重要的是,古代士兵的剑没有剑鞘。枕在刀刃上睡觉不是很危险吗?如果你不小心,你会伤害自己。
如果是粗棍子,就不行了,因为棍子表面是弧形的,后脑勺长时间枕在上面会凹陷,压迫脑神经会觉得很不舒服。总之,这些都不适合当枕头。
你知道,古人不是傻瓜。他们为什么要为自己感到不舒服?
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不是用刀、枪和棍子枕头的。会发生什么?历史学家在研究后表示,如果只有一件事可以用作枕头,那就是矢萝卜。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为枕。其实矢萝卜是一种装弓箭的皮袋,早在商周就出现了,也出土在古墓中。 比如秦始皇陵出土了秦铜箭,是左右开合的长方形,全身有彩绘,里面有青铜箭簇。专家认为它是最早的青铜矢萝卜。
到了汉代以后,还出现了皮革矢萝卜,骑射时可以斜穿肩膀。
唐宋时期,由于胡人的影响,矢萝卜的种类和形状也越来越多。
例如,在唐昭陵,专家们出土了箭服俑,即士兵们手里拿着矢萝卜,看上去与胡人的矢萝卜非常相似。
矢萝卜是最合适的,有三个原因。首先,士兵不可能在战争中单独带枕头。首先,环境和条件不允许,其次,占用空间非常麻烦。
矢萝卜是每个士兵必备的军事装备,所以用矢萝卜当枕头不仅方便,而且一物二用。
最重要的是矢萝卜不会丢。毕竟,这是一个在战场上的家伙。如果你单独带一个枕头,你可能会把它丢在任何地方,最后都没用。 第二,矢萝卜通常是由动物皮革制成的,如牛皮或鹿皮,所以枕头也很舒服,不会带来不适。
即使不是动物皮革,也有竹子或木头做的。虽然没有皮革做的矢萝卜软,但至少是方形的,有一定的高度,总比枕头路边的石头舒服。
第三,使用矢萝卜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虚拟的,附着在枕头上,数字里的马声都闻到了,盖虚能纳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由此可见,矢萝卜枕头在头下可以起到预警作用,这对士兵来说也是最重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半夜三点安营,十英里外的敌人可以提前知道,不仅可以准备,甚至可以把被动变成主动,设置一个陷阱,消灭所有的敌人。
其实一个小成语也有很深的知识和门道,枕戈待旦只是大量古代汉语之一。
还有无数的成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发现成语背后的真正含义,还可以对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其实我们学什么都要刨根问底,不能看文生义片面理解,否则就会偏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