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由石蜡制成。在古代,它通常是由动物油脂制成的。它可以燃烧和发光。此外,蜡烛还被广泛使用: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婚礼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蜡烛具有牺牲和奉献的象征意义。
现代人普遍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蜡涂在树皮或木片上,绑在一起,做成照明火把。也有传说,在古代先秦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点燃照明。后来,有人用布包裹一根中空的芦苇,用蜂蜡点燃。
蜜蜡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可能是今天看到的蜡烛的原型。在西方,寺庙里有一段时间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他们把蜜蜡视为纯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有文献来看,蜜蜡在中国的产生时间与西方大致相同,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这种蜡烛从中国传入。蜡烛的普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南越向皇帝贡献的贡品中有蜡烛。有人说,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给侯爵以上的官员和上品官员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其稀少。蜡烛在南北朝时期被广泛使用,但也主要用于上层社会,而不是普通人的家庭照明。唐朝还记载了晋州贡品中的蜡烛。此外,唐朝官员还设立了一名官员来管理宫廷蜡烛。宋朝记载,在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用品有蜡烛。蜡烛作为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一种东西,说明当时虽然广泛使用,但仍然珍贵。到了明清以后,蜡烛逐渐进入了普通人的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更多,但油灯、火炬等普通灯具仍然不能和蜡烛一样。
与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缺点。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为什么诗人要剪烛?当时,蜡烛芯是用棉线摩擦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因为它不能燃烧和碳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切断剩余的蜡烛心的末端。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情。1820年,法国强巴歇列发明了由三根棉线组成的烛芯,使烛芯在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翘曲到火焰外,因此可以完全燃烧。
然而,蜡烛需要进一步改进。它的材料通常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解决了这个问题(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要求他分析和确定他们寄来的软皂样品的成分。他拿着这封信想了很久,心想:要研究肥皂,似乎要从原料油入手。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学校实验中,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的实验,他第一次发现脂肪酸含量占95%,其余5%是皂化过程中产生的甘油,无论其来源如何。通过研究,他了解了皂化过程的本质,他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当时用油制成的蜡烛燃烧时有甘油和烟,气味难闻。用硬脂酸做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 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告诉盖·吕萨克他的发现(Joseph LouisGay-Lussac),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皂化油脂,然后用盐酸分解肥皂,去除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感油腻,蜡烛质地柔软,价格更便宜。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于1825年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在人类照明史上,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发现了一个大油田,所以他们可以从石油中提取大量的石蜡。因此,理想的蜡烛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在古代,蜡烛的照明尤为重要。然而,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再使用蜡烛,蜡烛更具情感色彩,如情侣见面、生日晚餐、哀悼亡灵、祈祷未来等,特别是在周年纪念日和节日期间,人们会点燃蜡烛。此外,蜡烛通常被用作物理或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