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入哪个海域(母亲河黄河泥沙流入渤海数千年)

黄河泥沙流入渤海几千年,为什么不填满呢?专家:这是不可能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青、川、甘、宁、蒙、陕、晋、豫、鲁这九个省级行政区,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一路向西蜿蜒,最终注入中国最大的内海渤海。

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超过7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约580亿立方米。

黄河经过中国地形的一、二级阶梯后,由于下游地形平坦,河流流速下降,河流淤积大量沉积物形成“地面悬河”,流域面积非常狭窄,支流几乎只剩下干流河流,潼关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68.22万平方公里。

黄河连接了中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条生态走廊。由于流经土壤疏松、垂直节理发展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黄土高原,黄河携带的大量沉积物在河南省孟津以下形成了广阔的冲积扇;

黄淮海平原是在海河、淮河等河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创始人。

黄河除塑造平原外,还具有很强的“填海造陆”能力,历史上黄河最大输砂量为16亿吨~25亿吨,是世界上含砂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砂量为37.8公斤。

然而,黄河每年只有25%的沉积物在下游河流中形成冲积平原,其余75%随河流流入渤海。

在正常年份,每年造陆约1万至3万亩。就像“愚公移山”一样,黄河上游的陆地,尤其是黄土高原的陆地,被“移动”到下游,直到渤海(在黄河改道之前,淮河被带入黄海)。

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卫星监测了过去20年黄河和黄河三角洲的惊人变化。

既然黄河的输沙量这么大,为什么渤海几千年来没有被填满?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渤海面积7728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总容量1.931万亿立方米。理论上需要1159.26年才能填满,即使按照黄河每年输砂量16吨的3/4计算。

然而,在历史上,黄河曾经是一条叛逆、灾难性的河流。它以“善淤、善决、善迁徙”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的忧患”。黄河在创造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同时,频繁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厚的灾难。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即2500多年来,黄河入口在黄海和渤海频繁切换。

直到1938年,蒋介石为了防止日军进攻命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堤岸,黄河夺淮近7年,然后再次改道,从山东东营入海。也就是说,黄河历史上注入渤海的年份还是比较有限的。

此外,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渤海盆地,甚至整个华北、中原和辽西,从恐龙生存的白垩纪开始缓慢下沉,陆地沉积物只是慢慢填补了地壳下沉的大部分空缺。

此外,渤海虽然是内海,但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两者在不同季节之间有一定的水交换,黄河的一小部分沉积物也会通过海水流向外海。

因此,几千年来,黄河携带的沉淀物从未填满渤海。

其次,为了恢复黄土高原绿树成荫的面貌,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贫瘠,给中下游带来灾难,国家加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

通过实施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和大坝淤泥工程,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土壤流失严重,黄河水泥含量逐渐降低,河流淤泥和黄河三角洲“陆地建设”减少。

第三,随着黄河中下游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和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农村自住房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用砂的需求急剧增加。黄河两岸大大小小的采砂场星罗棋布,大量的河沙被挖走,从而减少了沉积物进入大海。

第四,黄河沿岸,特别是上游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地方生活用水量巨大。

如引黄济青、引黄济卫、引黄济宁、引黄济津等工程,使黄河水量少,携带的沉淀物远不如以前多,渤海不可能被黄河填满。

第五,黄河中游先后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特别是中国自主修建的小浪底枢纽,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

能更科学地通过人工洪峰,以最小的水量输送更多的沉淀物,从而实现黄河调水调砂的优化,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再抬高。

总结

虽然黄河输沙量大,但渤海的位置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沉降,陆相沉积物只填补了地壳下沉的空缺。

随着我国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取得了初步成效。植被保护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越来越强,该地区水土流失不断减少,黄河砂输送量也显著减少。

此外,河砂是一种优质的建筑砂,沿岸采砂量大,河流中淤积或冲刷到三角洲的沉积物也减少;

渤海不仅无法填补,而且中上游工农业引水过多,导致黄河下游水量下降。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继续下降,导致海水回流和土地盐碱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