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中国最年轻、最大的直辖市,成立于1997年,带走了四川省近15%的土地和近13%的人口。
自元朝建立省制以来,重庆一直是四川省600多年的辖区。1939年,重庆短暂成为直辖市十年。但当时重庆直辖市面积只有5472平方公里,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现在是8.2万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于1954年再次回到四川省。直到1997年才再次确立直辖地位。
另一方面,北京和上海是中国其他三个直辖市,自20世纪20年代末成立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20世纪50年代末,天津隶属于河北省,1969年恢复直辖。
然而,与天津相比,重庆的直辖市建立将近30年。为什么新中国时期重庆直辖市的身份直到20世纪末才确定?
一、默默无名的小山城
四川盆地是位于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重要农业基地,因此被誉为“巴蜀之地”。
“巴蜀”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巴国和蜀国。巴国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蜀国位于西部。
公元前3世纪末,秦国完成统一,全国进入郡县制时代,巴蜀分别设为巴郡、蜀郡。
巴郡治所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江州县(后为巴县),也是重庆的母县(今渝中区);蜀县是成都县,延续了蜀国时期的治所。
当时在四川盆地,巴郡的面貌并不突出。相比之下,蜀郡,尤其是成都县,更为优越。
成都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成都平原核心区,沃野数千英里,财产丰富。虽然江州县被两条河流包围,但它位于盆地的最东边,有山脉穿过,这在和平时代并不是一个更好的发展条件。
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四川盆地隶属于剑南路和山南西路,其中原巴郡(转称渝州)和蜀郡(转称益州)分别隶属于山南西路和剑南路。
但综合实力突出的成都县是剑南道治所,政治地位尤为显著。
当时益州(蜀县)下辖多个县,成都县工作商业而且社会面貌最繁华,所以被称为“成都府”。“扬一益二”中的益州,描绘了当时成都府的盛景。
宋代,“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四川盆地分为四条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和贵州路。这也被认为是“四川”最早的名字追溯源。其中,益州路公司是成都。
渝州(已更名为恭州)隶属于贵州路。贵州路下辖三府九州县,该公司位于贵州(今奉节),因此贵州的政治地位仍较低。
淳熙十六年(1189年),分封至恭州的光宗先称王,再称帝位,自称“双重喜庆”,将恭州升级为“重庆府”。重庆府的出现比成都府晚了500多年。
自从巴蜀诞生以来,四川盆地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直到元朝才合并。
元朝1271年,四川盆地结束了近1500年的分裂格局,并合并为四川省。
成都和重庆都是四川省辖区,但成都经济条件好,作为治所中心历史悠久的优势,使得省会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从商周蜀国时期到元代,成都作为治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后,重庆一直是四川省的下辖区。
重庆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都略逊于成都。自巴国和秦汉时期以来,重庆从未承担过政治中心的职能。
二、因水而兴,强势反击
清末成都是“老大哥”的局面出现了逆转。自19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逐渐掀起了对中国的分歧狂潮,并签署了各种不平等条约。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他们沿着长江掠夺南京、武汉等大都市的通商权。
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也被“盯上”了。开放重庆可以实现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出海口的水运。
1876年秋,在一次外交事件中,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署了《烟台条约》。在条约续签项目中,英国向清政府提议将重庆开放为通商港。
虽然这种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河流和水运的优势。
此后,重庆缓解了相对封闭的局面。在水运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成都工商停滞,川内经济重心转移。
20世纪初,重庆实现了对成都人口的反超,跃居四川省第一人口大市。
三、第一直辖:战时陪都
20世纪20年代初,民国掀起了“市制”的潮流。广州、苏州等工商发达地区相继建市。
自1927年南京以来,上海、北京、武汉、天津等多个直辖市相继设立,行政地位高于省辖市。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庆已经成为内陆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以渝中半岛巴县(原江州县)为核心,重庆也于1929年上市建市。
成都的孤独仍在继续。以贸易运输为例,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四川商业道路逐渐被长江航运所取代。在行政上,四川省长行政管理局的地位被重庆取代。这意味着重庆完成了成都政治经济地位的双重超越。
重庆现代化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痛苦的侵略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一个接一个地感到焦虑。到今年年底,南京和上海等华东重要城镇经常失踪。为了保留反击的希望,加强战略深度,我们只能迁往内陆。
从军事角度来看,它必须易于防御和攻击,并且有地形障碍。如果你有良好的经济基础,那将是锦上添花。综合考虑,重庆是新首都的唯一选择。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移居重庆宣言》颁布,确定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地位。
这次迁都使重庆成为中国的临时军事和政治中心。有一段时间,山城文化名人云集。
1939年5月,国民政府干脆将重庆升级为第六个中央直辖市,大致是今天重庆的主城区。
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仍发挥着重要作用。1945年8月底,为了解决政府重组问题,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议。虽然内战的爆发后来没有得到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共紧张局势的气氛。
自清末通商开埠以来,重庆的政治经济地位稳步提高。
四、二次直辖:三峡之子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5年后过渡期结束,全国省级单位减少至32个,其中26个。
在原有的基础上,四川省吸收了以高原为主的西康省,面积越来越大。为便于管理,政治中心逐渐迁回中部地区的成都。
在此期间,许多省市也进行了重组和撤销。以直辖市为例,从民国后期的12个城市急剧减少到2个城市,只保留了北京和上海。重庆也被降级为省级城市,并入四川省。
即使降级,重庆留下的工业基础、繁荣的商业氛围和一定的人口量仍然远远超过了省会成都。
到20世纪80年代,重庆(今主城区)的财政收入已达到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工业总产值也占了四分之一。
及时,全国正在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1983年,国务院将重庆设立为中国第一个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实施计划,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四川、重庆和西南地区的协调发展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的重点。当时,四川和长江上游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20世纪90年代四川人口总量为1.2亿,在各省排名第一。阿坝、甘孜等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仍然存在于高原地区。
其次,三峡治理问题。三峡位于重庆和湖北省长江干流上。长期以来,上游水势一直困扰着中下游城市的安全和稳定的航运。雨季,长江不仅不能有效利用水力发电,还可能导致中下游洪水泛滥。
鉴于此,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该项目的推广涉及移民、环境等问题。建成后,近2万公顷的土地将被淹没,包括万州和涪陵。
如何有序规划和统筹安排移民工作?
为了有效地管理工业、农业和移民事务,国家计划在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建立一个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峡省”。
随着筹备工作的有序推进,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该计划不包括当时的重庆。在蓄水高度方面,重庆建议将其设置为180米,以确保大型货船通过,减少经济损失。与原来的150米计划相比,投资和移民数量大大增加。
此外,在“三峡省”,农业人口众多,城市化滞后。宜昌城市规模小,辐射能力有限。因此,经过综合考虑,“三峡省”计划最终流产。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三峡工程启动(蓄水高度175米)时,国家开始讨论以重庆为中心的三峡移民区域的可能性,并为此建立一个新的直辖市。
1997年3月14日,国家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并将原“三峡省”计划的四川地级市(地区)包括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
这样,重庆的直辖权不仅分担了四川的发展压力,而且解决了三峡移民的总体规划问题。到目前为止,重庆的面积为8.23万平方公里,人口也超过3000万。
直辖市制度简化了原“三峡省”省级行政制度管理中的繁琐程序,有效解决了政策落地、资金安排、农村发展等问题。
三峡移民区在重庆直辖20多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2000年,重庆(GDP)全国各省经济总量排名第23位,2021年排名跃升至16位。在城市GDP排行榜上,重庆2000年排名第六,现在在北上广深之后上升了一个位置。
当然,重庆也有自己的缺点:唯一一个仍辖县的直辖市(26个区和12个县),城市化水平低,县经济水平平平庸。
重庆管辖的县份众多,面积广,常被嘲讽为“最像省的城市”。因此,在庞大的体积下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重庆面临的问题也是四川省面临的问题。虽然经济规模大,但四川盆地总人口大,经济质量差,人均规模弱,导致四川和重庆继续保持“人口净流出”状态,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大。
剥离重庆、万州、涪陵、黔江后,四川的经济体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随着成都的崛起,全省的发展势头也在增强。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七,人口也超过2000万大关,这使得许多四川人选择“回归”成都,在东部沿海工作。
重庆和成都的“双城”话题也引起了广泛的热烈讨论。近年来,“成渝城市圈”被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级”。依靠这一支点,重庆和四川省的发展瓶颈将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