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首映时,陈思诚找朋友王宝强看电影。
电影上映后,王宝强起身发表了观影演讲,但唐突地说了三个字:不懂。
之后,他露出了那标志性的,带着一点傻傻的笑容。
皮哥听到他说这句话,发出这样的笑容,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珍贵。
王宝强似乎从未改变过沉浸在娱乐圈20年的大染缸。
他的淳朴、诚实、坦率,依然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聚光灯下。与立人设计、装文化的大明星相比,王总有一种类似普通人的背景色。
而这种背景色,这次都被渲染在他的新电影《八角笼》中。
2017年,王宝强被评为金扫帚“最令人失望的导演”奖,随后亲自领奖,被广泛提及。
六年后,《八角笼中》似乎与他当时的言论形成了一种美妙的互文。这个故事充满了两个字:真诚。
王宝强的导演水平有没有提高?
从《八角笼》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王宝强?
看完电影第一时间,皮哥拿起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01、
带刺的王宝强变得聪明了
长期以来,公众对王宝强的认知在于“笨拙”。
这种笨拙不仅是简单坦率的性格,也是导演技能的笨拙。
在王宝强身上,两个完全相对的词完成了一种奇怪的融合。
当他把《大闹天竺》拍成无厘头的闹剧时,评价的天平已经倾斜到了负面。
但今天,对于导演来说,王宝强终于变得聪明了。
他用自己的“两把刷子”,让观众再次看到他执导电影,心中充满了丝丝的敬意。
王宝强的第一把刷子是深入挖掘现实主义主题。
以喜剧闻名的宝强从未改变。他对命运相似的群体有着无限的关怀,但他不知道这种个人情感是如何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
《八角笼》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皮哥认为自己刚刚找到了一个符合自己动作演员身份的战斗主题时,他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王饰演的向腾辉,原本是全市的格斗冠军。
但由于听教练的话,他吃药被禁赛,然后因殴打教练而被判入狱。
出狱后,向腾辉经营着一家采沙场,遇到了一群在半道上“抢劫”自己的大龙山孩子。
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或孤儿,没有父母,没有生活来源,可怜腾辉,开始教他们打拳。
一开始是打假拳赚表演费。后来开始打正规赛,向腾辉把所有的愿望和努力都奉献给了这些孩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但就在成功之际,之前打黑拳的历史引爆了网络,他和孩子们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命运再次跌入谷底。
令皮哥惊讶的是,《八角笼》中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力量。
这不仅是因为王宝强在故事中不仅融入了战斗元素,还考虑了当代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媒体真相和网络暴力。
电影时间跨度十年,故事不容易拍摄,但在王宝强和一群孩子的诠释下,情节流畅动人,高峰和低谷清晰,情感动人,让电影,有不同的魅力。
王宝强出生在底层,知道底层人的状态。在片场,他可以考虑馒头是一个还是半个小细节。
只有真正生活在底层的人才知道这些。
因此,现实题材与王宝强天生相配,这种适配,让王宝强的表演和执导能力,有了宝贵的重点。
第二把刷子,是王宝强收敛了锋芒,却让电影,带来了尖刺。
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是一个充满悲情主义的人物。
他是被抢劫和陷害的一方,但当他带着两个孩子寻求赔偿时,他给家人留下了生活费。
这种悲伤在电影中肉眼可见,但精通表演技巧的王宝强却放弃了其他喜剧中张扬、外放、歇斯底里的表演,变得沉默、严肃、孤独。
电影中的一切都服务于向腾辉收敛的形象刻画。
年轻的向腾辉,总喜欢穿牛仔裤,戴黑墨镜,见人先微笑,即使被冤枉了,也很少有激烈的话语。
中年时,他换上了POLO衫,系上皮带,大腹便便,像个小暴发户。
你总能从腾辉的脸上找到稀疏的胡茬和粗糙的皮肤,没有任何修饰和抛光。即使当你看到你的母亲时,当情绪爆发时,哭泣也是沉默的。
观众只能看到两行清泪,沿着腾辉的脸慢慢流下,刻下两道深深的泪痕。
《八角笼》的整体情感氛围和王饰演的向腾辉一样压抑。在那些冲突来临时本可以打架或者吵架解决问题的场景中,王进行了“冷处理”。
压抑越多,这种情绪就越强烈。
以至于最后,很多观众在向腾辉和马虎唱双簧的时候都被骗了。
王宝强收起自己的锋芒,就像给八角笼的情绪,按下一个弹簧。
弹簧压得越紧,跳得越高,电影的情绪也达到了最后一战的高潮。
在感动和兴奋的情绪涌动下,《八角笼》透露出自己的尖刺。
对现实的呈现,对社会问题的嘲讽,对媒体、观众、伪善商人、虚假教育工作者的鞭挞。
王宝强并没有收敛自己的锋芒,他的锋芒从《大闹天竺》中无法平衡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对八角笼中社会问题的尖锐反馈。
这是智慧的胜利,也意味着导演王宝强依然真诚,变得聪明。
02、
四个“隐喻”
有深度的电影很少直接呈现真正要讲的内容。
看完《八角笼》后,皮哥对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印象深刻,这些场景中隐藏着王宝强对电影故事方向、人物命运和情节核心的声音。
没什么好说的。今天我主要和大家讨论四个隐喻。如果我们理解了这四个隐喻,我们可能会触摸到王宝强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的想法和想法。
1、八角笼
这部电影叫《八角笼中》,八角笼的实体,自然是格斗场。
但在这背后,电影中至少有三个隐喻“八角笼”。
第一重,是内心和外在。
腾辉俱乐部的初衷是骗钱,但后来,它不仅成了这些孩子的栖身之所,也成了他们希望的地方。
孩子们从麻木到充满希望,从虚伪的商人到真诚的教练,都是人物内心和外在的转变。
粗心的角色,是一个具体的,当他打假拳头遇到混混,抓住匕首的眼睛表现出杀人的意图,就像他内心不情愿的野兽。
这也为他最后重蹈覆辙埋下了伏笔。
我们都说八角笼的内外隐喻着人内心和行为的统一,真正的战斗从来不在八角笼里。
第二,表面和真相。
腾辉俱乐部一开始被泼脏水。当时墙倒了,大家都推了,俱乐部倒塌了,孩子们没有家。
但是蜂拥而至的媒体只相信视频中的一面之词,从来没有媒体真正理解过事情的真相。
旁观者和观众只关心自己的情绪发泄,关心道德制高点的指责和热点的参与,而不关心发生了什么。
八角笼内外,就像媒体报道和真实事件一样,人们从不关心真相,只关心他们相信的“真相”。
第三,野蛮和文明。
在格斗方面,影片中有许多场景,孩子们在八角笼内格斗,酒吧和夜**店的观众,却在笼外叫好。
战斗是血腥和野蛮的,但观众是干净和文明的。
但恰恰,野蛮取悦文明,残忍支持干净,这不是世界的真理吗?
在八角笼中,一内一外,电影中展现了两个世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真实格局。
2、受伤的腿
影片中,多次有人腿部受伤。
“诱捕”这群孩子时,王迅饰演的王凤腿部受伤。
在第一场比赛中,史彭元饰演苏木,脚因真打而受伤。
苏木和马虎家的妹妹,也是腰部以下瘫痪,腿不能走路。
最后,苏木拒绝在新俱乐部吃药,腿部受伤。
伤腿是影片中的一种意图。一方面,它暗示着向腾辉每一步都很艰难,也暗示着这群孩子的命运坎坷。
另一方面,它隐喻了腾辉带领的孩子们走在社会上的各种羁绊,比如遇到卖假货的商人、要钱的校长、心怀不轨的俱乐部老板等等。
除了姐姐的腿,别人的腿终于治好了,这也意味着整部电影的积极性和希望,暗示着孩子们以后的路会越走越顺。
3、变脸
这是影片中最聪明的亮点之一。影片后半段,向腾辉走投无路,胳膊断了,看到一群川剧演员在车里变脸路过。
他们嘴里喷着火,镜头里,演员的脸谱和向腾辉的脸相得益彰,浓浓的色彩不时闪现在向腾辉的脸上。
事实上,这是腾辉在不同人眼中呈现的不同面孔,也是他此刻心理斗争的具体表达,是他性格转变的诗意表达。
此时此刻,向腾辉决定放弃暴制暴的方式,改变思路,用媒体引导舆论,用舆论拯救自己和孩子。
剧中的这一段,颇有文艺气质,让人眼前一亮,惊叹不已。
4、剁肉
影片中,当孩子们正式开始训练格斗时,为了给他们增加营养,有一个蒙太奇镜头,用尖刀切肉,孩子们努力训练。
这些剁肉的表演充满了张力和杀意。
而这种粗野的动作,有两个内在含义。
一方面,向腾辉决定不再以“打假拳赚钱”的幌子训练这些孩子,而是面对真实的自己,把自己对冠军和战斗的渴望寄托在这些孩子身上,这是一种决心。
另一方面,向腾辉决心与过去的自己一起切割,不再是战场老板,而是关注这群孩子,培养和照顾他们作为自己的责任,这只属于向腾辉的救赎。
影片中有许多隐喻性的段落,如从腾辉抽烟,从香烟到雪茄,隐喻对新生活和新环境的适应等。
上一部作品是《大闹天竺》的王宝强,已经可以用这样的镜头语言来表达光影之外的含义了。
这证明,即使在专业导演中,王宝强也是未来可以期待的。
03、
六个致敬和彩蛋只属于王宝强的冲锋号
在宣传中,王宝强直言自己“希望这部电影能赢回我的尊严”。
放弃闹剧,带着现实主义回归,王宝强的电影不仅对未来有期待,而且对他以前的作品、对周围人的致敬和鸡蛋也有期待。
看完电影,皮哥找到了六个,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三个姐姐
八角笼里有三个姐姐。
王宝强的妹妹除了苏木和马虎半身瘫痪的妹妹,在家照顾老母亲的妹妹外,还参加了这部电影,她客串的是向腾辉的妹妹。
请姐姐客串,这是对姐姐的感激,也是对自己这些年的反馈。
2、李杨参演
导演李杨首先发现了王宝强,所以在这部电影中,宝强也给伯乐留下了一个位置,让他成为私立学校的校长。
这个角色,有一种商人的精明,但导演李杨还是很出彩,甚至有几个瞬间,根本认不出来。
这也算是“出师”后王宝强对恩人的简单回报。
3、“盲井”乱入
当向腾辉回家看母亲时,墙上挂着许多照片,其中一张是王宝强在《盲井》中的样子。
他穿着蓝色运动服,看上去稚嫩生涩。
你知道,《盲井》是王宝强的C钕作品。他以出演这部电影而闻名。《八角笼》让《盲井》乱入,也是王宝强对自己演艺生涯的回顾。
4、树先生
影片中,向腾辉是个老烟枪,烟不离手,刚开始抽滤嘴,后面直接吃雪茄。
影片一开始,王宝强抽烟的场景和他爆发的作品《树先生》中的姿势完全一样,这可能是宝强经典角色的彩蛋。
后来有一个独自面对相机抽烟的场景,简直还原了舒先生,也让这两部电影产生了梦幻联动。
5、唐仁的影子
刚出现让孩子们打架供人观赏的想法时,向腾辉去找之前盘下店面的老板。
在寻找之前,他学会了抽雪茄,穿上皮衣,戴上太阳镜,模仿社会领袖。他看起来光滑而自夸。他说了一口蹩脚的普通话。他就是唐仁本人。
6、致敬经典
在《八角笼》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典电影的影子。
影片中,向腾辉和孩子们的“决裂酒”与徐峥和卖药伙伴在《我不是药神》中的“决裂酒”一模一样。
影片结尾,看着苏木在八角笼中为国争光,远远望去比赛场景,抽着雪茄的向腾辉,与《摔爸》的最后一幕相似。
当然,作为八角笼中的一种处理,这样的桥段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导演,这也是王宝强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只要不抄袭,我们都会鼓励。
我们有很多人不知道一个人有多难。
我们很少再往下看,王宝强用这样一个八角笼,让我们看到了大凉山底层孩子的困难,以及他们突破生活、改变命运的困难。
毫不夸张地说,“战斗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你知道,他们要抓住战斗的救命稻草并不容易。
即使是训练过程中的艰辛也是一种幸福,这可能是电影《八角笼》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虽然用拳头改变命运越来越难,但对底层的投射是王宝强独有的人文关怀。
八角笼并不完美,但已经足够成熟,足以让我们为王宝强鼓掌。
而且皮哥认为,他的下一部电影,会更好,更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