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特点(个人信息保护法今起实施)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特征(个人信息保护法今日实施)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今天正式实施,即2021年11月1日,标志着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将开启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是“今非昔比”,即传统观念和做法将面临“时代变迁”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主意”,重新开始,我们将面临违规甚至违法的问题。同时,金融企业作为典型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上,也体现在思想和经营理念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金融企业仍然缺乏对个人信息保护法重要性的认识。他们对法律实施后行业和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对违法风险和严重性缺乏足够的了解。相应的流程调整、技术准备和应对计划没有系统地实施。因此,金融业的“当务之急”是深入学习、认真理解和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是前提和基础。

首先,金融业应该认识到,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无疑是数字经济的基础和环境。保护个人信息是保护数字经济的“绿水青山”。只有这样,才能有数字经济的“金银山”。同时,个人信息是金融业存在的基础,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因此,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就是保护金融业本身。这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金融业应该有一种意识,即保护个人信息。金融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第二,客观地说,整个社会,包括金融业,对个人信息保护缺乏了解,对个人信息保护缺乏重视,一方面,对客户的“数据权益”缺乏了解,缺乏基本的保护意识,突出了客户信息的“滥砍滥伐”问题;另一方面,在错误的经营理念的影响下,特别是过度营销理念的影响下,简单地强调客户获取和流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择手段”的情况,忽视客户的利益和社会责任。这些问题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甚至成为管理的基础。因此,要彻底解决它们并不容易,但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我们没有退路,必须“背水一战”。

第三,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不仅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立法实践,从数字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和需求,确保了高起点和高标准,为中国参与国际数字经济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结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情况,建立更加科学严格的保护体系,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因此,金融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仔细比较,认真整改,有一种“再做”的理解和意识,但也有一场艰苦的战斗的意识形态准备,因为这种变化涉及到各个方面,不仅是管理和技术,而且是思想和概念。

第四,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治理逻辑是在明确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加强主要责任。从基本概念来看,“个人信息”是明确的、“敏感个人信息”和“个人信息权益”。从基本原则上看,明确了法律、正当、必要、诚信、“最小必要”、开放、透明的原则。从基本规则来看,明确了“知情同意”,保证了质量和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立足点”是明确和加强“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责任,金融机构属于典型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必须以“投入”的态度,认真、逐项,根据“个人信息处理者”的法律要求,系统梳理整改,确保无遗漏,无死角,确保“万无一失”。

第五,《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金融机构将面临如何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避免违规和违规,同时保证正常运营管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强管理和技术投资,解决法律合规问题,另一方面是改变管理“不合适”的概念和实践,如有错误的理解,因为是大数据时代,所以数据是“越好”,但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客户信息,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投资和风险,因此,应该改变概念,数据就是“够用”,要注意并解决数据获取和利用“度”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基于数据风险的绩效管理理念。

第六,从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仅靠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客户数据的有效保护问题的。因此,应引入完善制度与技术利用相结合的模式,特别注重隐私计算等技术的利用。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建立具有行业可信度的隐私计算平台是当务之急。应引入“联盟链”和“可信环境”的概念,为“数据信托”模式创造条件和环境。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分布式和边缘计算是避免实质性处理“个人信息”的选择,即按照“数据不动、算法动”的原则。同时,多方安全计算和联邦学习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特定需求场景的隐私保护需求。此外,“隐私网关”也是通过软硬结合,根据业务场景和需求调整隐私算子以满足需求的思路。

总之,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即将到来,对于金融业来说,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行业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到行业没有“退路”,必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定是一个重大的机遇,随着个人信息的全面保护,将开启一个全面利用的新时代,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金融业需要抓住机遇,提高能力,遵循趋势,开拓创新,迎接新的数字金融时代。

本文起源于金融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