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进项比销项多怎么办(如何做好增值税节税筹划)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计算方法是增值税销项-增值税进项=应缴增值税税金(简单计税除外)。因此,大多数老板和财务人员认为增值税进项越多越好。他们认为,只要他们取得了足够的进项,他们就可以让自己的企业少缴纳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进项越多越好?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脱离原价税合计的思维,看待增值税与价格的关系。

比如某建筑企业购买一批建材,供应商报价1000万元,开具1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亏损还是盈利?如果我们不正确理解增值税的价格和税收分离,大多数老板和财务人员会认为这是有利可图的。毕竟,13分的进项税可以用来扣除。但是老板和财务有没有想过,这130万元的可抵扣税必须在你有销售扣除后才能发挥作用?你有没有想过这130万税是你自己企业提前缴纳的税?说白了,进项税是企业自己提前缴纳的,但企业缴纳的税款需要等到企业开销后才能发挥真正的经济价值。

最后的结论是,如果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资超过销售,那么对企业造成投资积压问题,会导致企业资本占用,对企业经营不利,由于增值税税分离的特点,你可以看到积压进项税实际上是企业提前支付的税收成本!特别是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如果是BT项目,那么在最终转移之前,大量的资金积压在投资上,相当于无息地借给税务机关,当然,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建筑企业的老板和财务负责人有这样的感受吗?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其核心是老板和财务要有增值税价税分离的思维,在价税分离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然而,现实是,许多老板有很强的议价能力。最后,供应商往往不愿意开具发票,这是我们最常说的无票支出问题。许多老板认为,只要价格下跌,票就会交给会计师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真的很难解决大型无票支出的问题,但没有票,没有合规会计,这也导致了许多老板和会计师之间的矛盾,所以经常会计自我嘲笑工作太困难了。

老板想节税,会计想合规。两者需要有一个平衡点。现阶段,金税制度越来越强,企业经营对税收合规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持续下降,节税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安全的节税规划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规划。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选择进入税收优惠公园,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重庆为例,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区,有许多税收优惠政策,许多公园开始开展总部的经济投资,并根据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给予相应的财政退税支持。

例如,一家企业在园区注册后缴纳500万增值税和300万所得税;可获得退税支持:增值税:500*50%*70%=175万,所得税:300*40%*70%=84万,总可获得退税支持175万 84=259万。这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现金流压力。企业只需按要求在当地注册,无需实体办公投资即可享受政策。这无疑为许多企业节税提供了很大的经营空间。它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节税与合规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