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或翻译查德,阿拉伯语:????,法语:Tchad),乍得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接喀麦隆和尼日利亚,西接尼日尔。
乍得全国面积1284000平方公里。它是世界上第21大国家,比秘鲁略小,比南非略大。乍得位于非洲中北部,北纬8和 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接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接尼日尔。恩贾梅纳首都距离最近的港口1600公里,也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因为乍得远离海洋,大部分土地属于沙漠气候。
全国分为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三个主要地理区域,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东部是高原地区;中部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和南部肥沃的草原地区。西北部的提贝斯提高了平均海拔2000米。库西山海拔3415米,是中非地区的最高峰。
北部属沙漠或半沙漠气候,中部属萨赫勒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炎热。除北部高原山区外,大多数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27°C以上,北部可达29°C。
乍得的国名起源于7000年前面积3.3万平方公里的乍得湖,但在21世纪减少到17806平方公里,季节性因素对其面积影响很大。乍得湖是非洲第二大湿地。火山库西山高3414米,位于提贝斯提高原,是乍得和撒哈拉地区的最高山峰。沙里河、洛贡河及其支流是乍得的主要河流(从东南部流经南部草原至乍得湖)。
乍得北部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公元前7000年的人类生活。这使得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强劲增长。乍得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主要位于博尔库-恩内迪-提贝斯提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乍得盆地有两千多年的农业人口定居历史。该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种文明活动的中心。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和口述历史记录,这些文明中最早的是萨奥文明。公元9至10世纪,萨奥人建立了乍得撒哈拉地区第一个帝国,也是国家最长的帝国──加涅姆帝国,16世纪后,出现了与之抗衡的巴吉米尔王国和瓦达伊王国,从此三国混战不休。加涅姆帝国和随后的政权都是基于对该地区跨撒哈拉贸易渠道的控制。这些政权的控制地除了抢劫奴隶外,从未延伸到南方的草原。从1883年到1893年,所有王国都被苏丹人拉比赫·祖拜尔征服。
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大量人口聚集在乍得地区,直到公元前1000年底,一系列政权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区崛起和消亡。他们都控制了该地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1920年,乍得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在弗朗索瓦·托姆巴耶的带领下,乍得从法国独立,但托姆巴耶的政策引起了北方穆斯林的不满,最终在1965年引发了长期内战。1979年,反政府武装攻占恩贾梅纳,结束了南方政权的统治。但反政府武装指挥官之间发生了内讧,侯赛因·哈布雷作为总统赢得了战斗,
农牧业国家经济落后,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代比执政后,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结构调整计划,重点整顿棉花公司等国有企业和公职部门;鼓励中小企业私人投资和发展;宣布实施企业私有化和自由经济;打击走私,确保税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鼓励外国投资。
乍得全国总人口1210万人(2012年)。城市人口25%,农村人口74.8%。47.3%的人口年龄小于15岁,出生率为每1000人42.35,死亡率为16.69,人均预期寿命为47.2岁。博尔库-恩内迪-提贝斯提区(位于撒哈拉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人,而西洛贡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4人,恩贾梅纳人口密度较高。南部五分之一的地区大约有一半的人口。
乍得有256个民族。北部、中部和东部的居民主要是柏柏尔族、瓦达伊族、图布族和阿拉伯血统的巴吉尔米族,约占全国人口的45%;南部和西南部的居民主要是萨拉族、马萨族、科托科族和蒙当族,约占全国人口的55%。
乍得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乍得阿拉伯语。南方居民使用苏丹语系的萨拉语,北方使用乍得阿拉伯语。乍得44%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原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