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由来(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小年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许多传统习俗在南方和北方都有所不同。新年也是如此。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农历十二月23日,而南方大部分地区是农历十二月24日。哪一个是最正宗的?

一、小年的起源

中国传统春节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标志,但在民间,人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忙年,迎接正月初一的到来,所以人们称这一天为“小年”。

小年不是专门指一个节日,因为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叫小年的日子也不一样。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

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过一个干净的新年,说新年要有新的氛围,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送灶离世,祈求为人民说好话。”众所周知,除夕祭灶神是民间不可或缺的传统仪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一天,父母会祭灶第一道菜。在这样的传统仪式中,有最简单的祈祷和祭祀和平。

古代文献记载:“炉子,制造,创造食物。”这意味着炉子是创造食物的地方。既然它是一个世界,自然会有一个神掌管一个人。炉神的职责是掌管炉火,管理人们的饮食。后来,据说炉神可以洞察世界的善恶,以减少祝福和灾难。

民间传说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除夕回灶底。人们认为灶王必须受到尊重,因为他必须向上帝汇报。因此,民间有一个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的“小年”,祈求来年的安全和财富。

为什么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一天?

事实上,早在宋朝,就有农历十二月24日的新年记录,所以农历十二月24日的新年习俗是最古老的。因此,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南方人过着正宗的新年,或者有人想问,为什么北方要提前一天庆祝新年?

从清朝开始,雍正年间,皇帝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坤宁宫祭祀天神,汇报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为了不重复祭祀,他也崇拜了灶神。后来,这一天祭祀灶神的传统得到了保留。

民国时期,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即干部家中的二十三个祭灶,普通人推迟到二十四个。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人人平等,大家都跟着皇帝,变成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从那时起,官员和人民开始在不同的日子里度过新年。无论北方南方的新年是否是同一天,祭祀炉子的传统都是一样的。这样,北方的新年就是按照宫殿的规则来的。但这种说法的形成并不精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年主要是中国东北和华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年更多。江苏、浙江和上海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为农历新年。

此外,海南的小年是农历十五元宵节。安徽北部和南京将新年和元宵节结合在一起,云南部分地区正月十六日。看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新年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