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九月九日,又称“老人节”,是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九月九日是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爬高远望,咆哮,活动筋骨,因此,人们在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的。

《易经》中的“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因日与月皆逢九。重阳节起源于天象崇拜,起源于古代,普及于西汉,盛于唐代以后。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和研究,在古代,有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在秋季举行;古人在九月作物丰收时祭天祭祖,以感谢天帝和祖先的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至今仍在继承。

庆祝重阳节的习俗一般包括观赏风景、攀登俯瞰、观赏菊花、采摘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保持药酒健康、喝菊花酒等活动。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季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因此“重阳登高享清气”就成了民俗事项。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攀登远望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阳节民俗活动繁多,文化内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