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南方早稻插秧期。今年中国南方的气候对早稻插秧非常有利,未来气候还会继续,疫情也会缓解。因此,专家还建议农民抓紧时间开展插秧工作,并给出早稻插秧的指导意见。具体怎么办?。然而,种植水稻需要我们预防许多问题,其中水稻根缺氧就是其中之一。水稻根部缺氧会导致黄叶、僵苗等诸多相关问题。那么水稻根缺氧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预防和控制?
早稻插秧及管理技术
1、及时播种育苗
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早稻品种,播种前要做好晒种、选种、浸种、催芽的准备。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工厂化集中育苗,当天气温稳定在12度时,避免阴雨天,抢晴播种。长江中下流域应在清明节前尽可能完成早稻播种,而华南地区应在不久的将来有利于天气,加快幼苗移植。密切关注现场直播的天气变化,及时播种,防止死幼苗腐烂。
2、加强幼苗管理
由于长江中下游早稻幼苗种类繁多,幼苗年龄或幼苗生长期存在差异,应根据当地幼苗的实际情况加强幼苗的分类管理,确保幼苗下田。采用保温育苗的,应及时通风,防止不发生,遇持续高温时,应及时揭膜通风,避免高温烧苗。在长雨晴朗的天气里,不要突然揭膜,盲目施用尿素等速效肥,先通风炼苗再揭膜,苗床边揭膜边洒水或灌水。苗木一心一叶时,要保湿壮苗,避免过度生长,注意疾病的预防;两叶一心时,要通风炼苗,培育壮苗;三叶一心时期日夜覆盖,移栽前用低浓度尿素淋浴。
3、适时移栽
当温度稳定在15度时,华南地区努力在清明节前后完成移栽,移栽5-7天喷洒返青药。如果是机插田,应提高耕地质量,移栽前应沉实,及时早插,力求浅插,适当加密;手插或抛田应保证种植密度,提高均匀性。对于直播田,应根据播种情况加强大田管理。
4、加强栽后管理
分蘖肥应在早稻分蘖期施用,特别是在华南地区。第一次施用分蘖肥的田地应施用强分蘖肥,以促进早期生长和快速发展。对于长江中下流域的田地,基肥每亩可施用纯氮5~6公斤,栽后5~7天施分蘖肥,亩施尿素4~5公斤,同时做好说服恩的管理,做到薄水插秧,浅水回青,湿润促疽。
水稻根部缺氧的原因及防治
1、积水过多
原因:土壤中的水过多会导致水稻缺氧,因为土壤渗入过多的水,使土壤完全处于水渍状态,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特别是雨天过后,许多种植区的排水功能较弱,或农民浇水不当,使稻田长期处于积水状态。导致根长期浸泡在水中,无法呼吸,氧含量不足,导致水稻缺氧。
防治:加强稻田排水能力,合理浇水,防止稻田积水过多。连续雨天,应及时开沟排水,防止缺氧症状。
2、土壤原因
原因:适宜水稻生长的pH值在7左右,当土壤中的pH值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时,会影响根部的呼吸。而当土壤偏酸时,会导致土壤硬化,土壤不能及时透气,导致缺氧。主要原因是农民在追肥时不注意合理使用肥料,过度使用化肥或一些酸性肥料,导致土壤有机物含量降低,土壤逐渐硬化。当土壤没有水时,情况会更加严重,稻根不能透气,导致缺氧。
预防和控制:提高有机肥料的应用比例,减少化肥的使用。对于酸性土壤,可以使用生石灰粉和其他碱性物质来中和土壤的酸碱性。定期进行中耕培土,增强土壤渗透性,加强根系呼吸,提高土壤氧含量。
3、环境不适
原因:连续阴雨天气后干旱或连续干旱天气后突然暴雨,会导致根缺氧。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在先下雨后干燥的天气下,土壤在暴雨天气会形成泥浆,然后在阳光直射后,导致土壤变得非常干燥和坚硬。其密度也会增加,导致根不能及时通风和缺氧,先干后雨情况相似。
防治:加强稻田管理,定期中耕松土,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渗透性,促进根系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