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名称由来,白露的物候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三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65°那一刻,一般在公历9月8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

白露季节,天气逐渐变冷,夜间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清晨,人们经常可以在花瓣上看到这些晶莹剔透的露珠。

古人认为“秋”五行属金,五行中的“金”对应白色,所以用“白”来形容秋露,这就是“白露”名字的由来。

白露是热与凉的分水岭,“白露”代表热的结束。

在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五天。它对应于自然和生物活动的高度认可,称为“物候”。

“白露”三候对应“红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有一段时间,“红岩来了”意味着红岩飞了过来。根据古代的说法,红岩又大又小,是两种不同的鸟。红岩是候鸟。白露过后,红岩开始从北方飞往南方,这被认为是秋天到来的象征。民间谚语有:“白露秋风夜,雁南飞”,描述了这一现象。

第二,“玄鸟归来”意味着燕子回来了。玄鸟指的是燕子,它们会在这个白露节气飞回南方过冬。古人认为燕子是南方的鸟,所以从北方飞到南方是“归来”。

三候“群鸟养羞”是指各种鸟类开始储备冬季食物。“羞耻”和“美味”意味着美味的食物。养羞是指鸟类在秋果丰富、秋虫肥美的时候,积累和储存美味的食物,为冬天准备足够的食物。

“白露”是反映自然寒冷增长的重要节气。

白露过后,阳光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下降速度逐渐加快。

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取代,南下冷空气逐渐频繁,夏季闷热基本结束,天气逐渐转凉。

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是昼夜温差扩大。此时,我国昼夜温差可达8℃-16℃,因此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根据气象学标准,春季或秋季的平均温度为10-22℃。从白露节气到秋季。

“白露”代表着从热到冷,一切随着寒冷而生长,逐渐衰落和成熟。白露季节仍然是农业繁忙的季节。

北方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大豆等作物,部分地方开始采摘新棉;同时,选择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及时挑茬、土地、肥料,播种冬小麦。

南方地区的谷物和水稻应及时收获。玉米、甘薯等深秋作物应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

与夏季相比,华南的光线明显减少,降雨较多,但强度较小,雨天较多,往往持续。注意减少或避免秋雨的危害,同时注意稻瘟病、菌核病等疾病的防治。

白天白露季还是有点热,但是早晚天气已经凉了,要注意不要着凉。

俗话说:“处暑十八盆,白露不露身。”

也就是说,天气热的时候,每天用一盆水洗澡。18天后,当你到达白露时,不要赤膊上阵,以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