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发菌期要怎么管理(平菇幼菇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

平菇播种后至蘑菇出生前的这一时期已成为发菌期。这一阶段的管理技术质量关系到平菇菌丝体能否在培养材料中引起生长,能否获得优质高产。所以如何管理平菇发菌期呢?在蘑菇生产中,由于栽培环境和培养材料的不适,以及管理不当或灾难性天气的影响,蘑菇经常在蘑菇床上萎缩变黄,最终结束,有时导致蘑菇批量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那么平菇幼菇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平菇发菌期管理技术

1、严格控光

在菌期尽量避免光照,特别是不允许强光照射。目前,许多种植者对这种态度漠不关心,这既不科学,也对平菇菌极为不利。平菇在发菌期接受长时间的光刺激,一旦菌袋完成发菌,就会出现芽,根本无法发展蘑菇时间。播种后立即避光,除进入观察、翻袋等操作外,其余时间不得有光线进入蘑菇棚。

2、温湿度调节

菌丝体的适宜温度为25度。如果在低温季节发生细菌,可以用炉子加热。条件较差的是,黑色塑料薄膜或遮阳网可以挂在棚子上方一次。天气晴朗时,取下草帘,提高棚内温度。但是,阳光直射菌袋不能形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根据水温空调全年发挥作用。空气湿度对细菌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仔细对待。比如方淑君春天气候干燥,应该加湿,一般可以调到70%。夏天下雨时间长,湿度高。这时候就需要降湿收获,保证细菌的正常进行。

3、合理通风

菌丝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少量的氧气,一点通风可以满足其需求,但要注意蘑菇棚内外的温度交换。当温差过大时,应考虑适当的通风时间。例如,在夏季,应尽量选择晚上通风,在低温季节中午通风,尽量避免高温和低温阶段。

4、预防病虫害

在平菇的整个发菌期,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病去无踪或赛百09溶液。此时,为了防止杂菌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现污染的菌袋,应及时将拱棚的单独产量移出,特别是在春季,应经常喷洒菊酯驱杀害虫。

平菇蘑菇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

1、温度过高

平菇在原基形成后,如果遇到持续30度以上的高温,其菌盖会逐渐枯萎,最终导致幼菇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合理控制蘑菇棚的温度,当蘑菇期温度过高时,可以采用井喷降低蘑菇棚温度,如果是室外栽培,可以用厚草帘或稻草覆盖蘑菇棚遮阳,避免阳光,同时注意经常通风,尽可能降低蘑菇棚内的温度。

2、缺乏水分

平菇幼蕾形成后,如果蘑菇室或蘑菇棚的相对空气湿度低于80%,蘑菇会因缺水而枯萎死亡,因为平菇在蘑菇生产期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因此,应在现蕾后每天在蘑菇棚内喷水4-5次,以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使蘑菇发育良好。但也要注意喷水,尽量少、均匀、细,如果喷水量大,也会导致幼菇腐烂死亡,所以一定要注意。

3、喷水过量

在子实体膨胀期间,平菇也需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如果喷水过多,会导致子实体快速膨胀,容易水肿,最终变黄溃疡,容易感染细菌并死亡。因此,在蘑菇棚或蘑菇房喷水时,水应均匀喷洒在地面及周围墙壁上,不能直接喷洒在子实体上。同时,要掌握正确的喷水量,不要喷得太多。

4、通风不良

除了温度和湿度,通风也是影响蘑菇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时,蘑菇容易形成拳头或手柄厚度小的大脚蘑菇。因此,平时要注意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尤其是在高温季节,以免形成大量畸形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