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蚕不吐丝是蚕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丝的最终产量和质量。蚕不吐丝前,应注意蚕的生长发育、饲养管理和生产条件处理,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尽快恢复蚕的正常吐丝能力。
在蚕桑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蚕上簇后不结茧的现象,尤其是在深秋蚕的生产中,给蚕农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所以,这种现象是怎样引起的呢?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呢?
第一,病理原因。
如脓液病、僵硬病、细菌病等,在蚕簇前感染,会破坏蚕腺的分泌功能,或在蚕体内产生大量有毒代谢物,使蚕神经瘫痪,不能吐丝结茧。预防措施:
1、严格消毒。
做好“三消”工作,即养蚕前消毒、养蚕中消毒、回山消毒。预防蚕病,加强管理。
消毒是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工艺和方法不得混淆,否则不能达到彻底消毒的效果。特别是回到山上消毒,蚕簇后,蚕座上的粪便较多。
特别是在条桑饲养的地面上,不经常除沙。早期的蚕粪已经结块,附着在蚕座上,很难去除。因此,许多人在消毒前用水冲洗。这种操作非常有害,导致病毒和细菌被到处冲洗和扩散。
正确的方法是用浓度为10%~20%的石灰水喷洒蚕座、蚕房和蚕具,使消毒对象湿透。
喷洒的石灰水干燥后,用聚维酮碘稀释液喷洒石灰水,消毒对象湿透为宜。
蚕房再次干燥后,用聚维酮碘稀释液或漂白粉稀释液再次冲洗蚕房,冲洗后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聚维酮碘(蚕)
【消毒配方】:石灰水 聚维酮碘溶液。
【配方分析】:在所有蚕病中,蚕脓病是最严重的。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脓毒病毒呈多角六菱形十八面体。病毒外有一层保护层。消毒剂不能直接破坏病毒保护层并杀死它。
必须利用石灰水的强碱性溶解脓液病毒的外壳,暴露病毒的原形,然后喷洒聚维酮碘稀释剂。当聚维酮碘溶液接触到病毒时,它会立即被杀死。
二是生理因素。
首先,蚕中部丝腺异常主要是由于饲养温度过高或过低、叶质过嫩、分泌腺紊乱,导致丝腺异常,不能吐丝;
其次,前丝腺异常主要是由于饲养过程中过量接触气体等不良气体引起的。预防措施:严格按照标准温度饲养,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提供优质成熟桑叶。
如果桑叶质量因其他原因暂时无法保证,可以添加人工饲料,增加蚕的营养摄入量,以保证蚕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
蚕宝饲料
三是微量农药中毒。
蚕食或接触微量农药,导致蚕体内分泌腺紊乱,不能吐丝。预防措施:坚持桑叶试喂,防止蚕吃污染桑叶;防止蚕室、蚕被农药污染,防止不良气体侵入蚕室。
四是上簇管理不当。
上簇操作不当,导致蚕丝腺破裂,上簇环境密集,湿度过低,会导致蚕停止吐丝而不结茧。预防措施:上簇运动温和,环境保持干燥,上簇温度不低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