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仙是几级保护动物 独角仙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独角仙,学名“双叉犀金龟”,是金龟总科犀金龟亚科犀金龟属的昆虫,因雄虫额角发达而得名。它分布在中国东部和南部,以及日本、泰国和其他地方,主要栖息在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幼虫依赖于森林下腐叶土或腐木形成的腐殖质,因此对森林的本质要求较高。独角仙在中国被列入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具有国家保护的有益或重要的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常作宠物饲养。

身体长度30-50mm(不含额角),身体宽度20-30mm,身体呈长卵圆形,身体表面背面光滑或微毛茸茸,腹面毛茸茸。个体颜色差异很大,从深红色到红棕色再到纯黑色,有时同一个体的头胸和鞘翅颜色也会有所不同。头小,复眼深红棕色,触角10节,鳃片由3节组成,上唇呈扁平铲状。鞘翅肩疣、端疣发达,纵肋只能稍微辨别一下。臀板很短很宽,隆拱很强。足部粗壮,前足胫节外缘3齿,基齿远离端部两齿,足部末端有一对钩爪。

性二型现象明显,雄虫前额发达,长15-35mm,向前伸出,末端向上弯曲,分为四叉(小个体可能只有两叉),前胸背板中心向前伸出一个前胸背角,稍微向下弯曲,末端分为两叉。雌性前额顶部只有一个小凸起,没有前胸背角,胸背板有Y型浅凹。雄性背部较亮,雌性背部较暗。雄虫的前足明显长于雌虫。成虫力是无限的,可以拉动比身体重几十倍的东西。即使是益虫也可以是害虫,因为如果成虫太多,可能会对森林造成伤害。

它的幼虫,俗称“鸡母虫”,肥大,最大长约10厘米。头部坚硬,刻点密集,正面为黑色,边缘为红棕色;咀嚼口器,大颚强壮;单眼退化只留下痕迹。身体其他部位柔软,常呈C型弯曲,乳白色或米色,半透明;两侧有9对阀门,阀门大,开放无瓣膜;体表刚毛稀疏;四肢短,运动主要依靠身体蠕动。雌性幼虫的体重峰值一般为20-25克,雄性可达30-40克。幼虫生活在腐殖土或锯末堆内,通常不会暴露自己。

在自然状态下,成虫在初夏开始出现,最多在6-7月出现,到9月,大多数成虫都会死亡。成虫多为昼伏夜出,活动高峰期为日落后夜的前几个小时,有趋光性。成年人喜欢吃树汁或成熟的水果。虽然它们是咀嚼口器,但进食方法非常特殊。首先用铲子上唇划伤树皮或水果表皮,然后用刷舌舔树汁或水果。为了争夺食物和交配权,雄性成虫会用额角搏斗。在战斗中,额角经常插入对手的身体下方,抬起对手,被举起的一方是失败者。

成熟的雄性成虫有很强的交配欲望,只要遇到雌性成虫就会尝试交配。但是雌性对交配更有抵抗力,尤其是已经交配的雌性,会拼命逃离雄性。雄虫将后脚和中脚附着在树皮上,前脚将雌虫交配。交配过程可以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交配会缩短雄性成虫的寿命,所以雄性成虫在野外的寿命只有一个月左右,而雌性成虫可以达到三个月,但如果雄性成虫不交配,也可以达到三个月。一般来说,成功的交配足以使所有雌性卵受精。雌性会在交配后几天开始产卵。

卵呈乳白色或浅黄色,新生产的卵呈米粒状,随着发育逐渐膨胀成绿豆粒大小的球形,孵化过程约为10天。新孵化的幼虫是一龄幼虫,大约一个月后蜕皮成二龄幼虫,大约一个月后再蜕皮成三龄幼虫。随着生长环境温度的变化,三龄幼虫期最长,为6-8个月。三岁中期幼虫体重达到峰值。幼虫停止进食,在土壤中挤出椭球形的房间,用粪便和分泌物加固室壁,形成蛹室。

幼虫进入蛹室前蛹阶段,身体变短,颜色变黄,表皮起皱,很快蜕皮,即蛹化。蛹是深黄色的,没有运动能力,只有腹部才能扭曲。经过20多天的羽化,刚刚羽化的成虫鞘翅呈白色柔软,经过几个小时后变得暗淡而硬化。刚羽化的成虫不吃不活动,会继续在蛹室里蛰伏十几天,然后从土里钻出来,开始觅食交配。独角仙是一种“完全不正常”的发育昆虫,即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每年为一代(即独角仙从幼虫到成虫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基本为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