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的由来及其意义(孔明灯如何从信号灯变成许愿灯)

元宵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几千年来的主要庆祝形式主要是通宵欣赏灯笼,因此也被称为“元宵节”,火树银花,灯烛数千万,足以与明月竞争辉煌。

元宵节不仅是古代的狂欢节,也是情人节,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在近几年古装影视剧中展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场景时,常有恋人在元宵节放“孔明灯”祈祷的场景。首先把愿望写在灯笼的外纸上,然后点燃里面的灯。灯笼很快从他们手中飘起来,随风闪烁。在深夜的映衬下,它们变成了高空中的星星,特别美丽浪漫。

这让很多人认为,自古以来就有放孔明灯许愿的习俗。但事实上,这很可能是现代“新民俗”对剧本的反应。虽然孔明灯早已存在,很多地方都有元宵节放孔明灯祈福的习俗,但在过去,主要是大规模集体放电。一个人或两三个人放小孔明灯许愿是罕见的。事实上,古籍中很少有用它祈祷的记载。

孔明灯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今,随着孔明灯的普及,消防隐患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元宵节应该放孔明灯许愿吗?

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吗?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现象。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它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升空”实验:在空蛋壳内点燃艾绒,在外部风的帮助下,蛋壳可以飞起来。历史上孔明灯的出现时间不会太早,很可能是唐朝以后。由于孔明灯是三国时期发明的,人们为什么要以诸葛孔明命名呢?一方面,这与人们对诸葛亮的爱和崇拜有关,愿意将孔明灯无翅飞翔的秘密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它涉及到孔明灯在历史上的真正作用。

孔明灯作为一种信号,与许愿无关

在福建西部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个女人叫辛七娘,博学多识,随丈夫去福建,由于南山雾,军队联系不便,辛七娘用竹条和纸做特殊的球灯,在底座放易燃松脂,点燃灯光帮助团队联系,做出贡献。新七娘后来在福建省明溪县去世。人们建庙祭祀,被誉为“惠利夫人”,俗称“夫人嬷嬷”。到目前为止,香火已经盛开,还有一系列的故事,如妻子用药避瘟疫、保护明溪等。

据当地县志记载,抗元名将文天祥经过明溪时,题诗“男人若不平妖虏,为明溪新七娘感到羞愧”。虽然这首诗在《文天祥全集》中没有出现,但它也反映了人们对新七娘的爱。

虽然新七娘的故事没有正史有载,但侧面说明孔明灯最早用于军事活动的可能性更大。在古代两军作战中,夜间只能依靠自然光源,热空气升空的纸灯是较为明显的发光载体,便于在较远的地方捕捉信号。如果燃放大量孔明灯,也可能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或者用不同数量的孔明灯传播情报。因为诸葛亮用兵如神,这种灯的起源就附在他身上。在战争频发的动荡时代,这种方法从军队传播到民间,并逐渐广泛传播,但早期的作用仍然主要是传递信息。

孔明灯是如何成为许愿工具的?

大约在20世纪末,孔明灯祈祷的习俗逐渐形成。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使孔明灯的制造和销售更加方便。中国台湾平溪、泰国清迈等地也将燃放孔明灯作为旅游宣传的重要卖点,加强了孔明灯在社会范围内可以用来许愿的形象。

为什么是孔明灯而不是其他灯来承载人们的愿望?这与它飘入高空的特点有关。仰望可以增强对未知空间的神秘感和敬畏感。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信仰相去甚远。很少有人仰望星空。当他们释放孔明灯,追踪冉冉升起的灯光时,高远的夜空增强了这幅画的神秘感,真的有一种“愿望上天听”的感觉。

此外,燃放孔明灯还具有一定的娱乐色彩,深受年轻人的欢迎。这项活动最早在校园里流行起来。一些地方的大学城也有集体放孔明灯的“新民俗”。在年龄相近的群体中,相关传说很容易通过互联网和口头传播流行起来。就像平安夜送苹果一样,孔明灯象征愿望的意义得到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