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出塞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这是唐代王昌龄的诗。如果你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有点麻烦了。秦朝月亮是王昌龄看到的长城景象吗?为何不说“汉时明月汉时关”?天上的月亮怎么能分为秦朝还是汉朝呢?曾经收藏的“明月”圆钱,似乎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对这首诗的普遍解读是错误的。

硬币为生坑,直径27mm,中心方孔,重7.4克。前穿口横读有两个大篆字:右“明”左“月”。光背,轮廓不规则,铜锡合金。出土资料证明是战国时期燕国铸币。这枚硬币很少见,被许多硬币收藏家列为50枚古币之一。虽然近30年出土量有所增加,但初步统计不超过30枚,仍然非常珍贵和罕见。我收藏的实物拍摄如下:

泉界有很多关于钱文注释的说法。有人认为是“明刀”〞、“召刀”、“易匕”,有人认为是“晏化”、“明化”。我觉得应该是“明月”。

“明”字的认可度基本一致。原因是战国时期,齐和燕都有在硬币上铸造“明”字的先例,字体相似。此外,中山靖王鼎的铭文与其他青铜器的铭文基本相似。中山国是燕的邻国,文字起源于西周,相似。

虽然“月”和“刀”这个词在大篆中相似,但它们区分了第二笔的方向。如果是右上向左的笔,那就是“刀”,左上向右的笔就是“月”。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青铜铭文可以作为证据。至于“化学”和“匕首”,从甲骨文到后来,所有文本中的写作规则都明显不同于“月”字。

西周到战国时期的文字发生了变化。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国开始管理自己的政治。在此期间,他们发展了自己的文字。由于地域因素,各国之间的文字也有所不同,即在写作方式上有自己的风格。例如,“马”的写作方法有以下区别:

除因齐、赵、韩三国从晋分离外,都是三晋文字,其他国家的文字差别很大,可分为四大系。

当然,各国的文字都来自西周,造字方法也差不多。由于交流和交易的需要,一些相邻的小国使用相邻强国的文字是可以理解的。从当时诸侯国的分布地图来看,我们可以做一些归属,比如中山国和燕国的文字基本相似。齐国和燕国的文字相互影响。在秦朝李斯创作文字(小篆)实行书同文之前,统称为大篆。然而,文字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秦统一六国后,各地立即统一使用小篆。大篆字体和小篆字体必须有一段共存时间。了解这段时间文字的演变规律,有利于我们为各国的货币辩护。

在古代,人们对太阳、月亮和星星感到神秘和崇拜,所以“月亮”不时出现在古代硬币中,有些直接用星星和月亮图形铸造在硬币上。因此,将其释放为“明月”应该是合理的。

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制度:外圆内部的一半两美元是全国流行的货币。货币制度为二等,其中黄金为上币,以易为单位;圆形方孔铜币为下币,日常交易用钱“半两”,禁止私人铸造。

文字记载最早的圆形方孔钱是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两年,即公元336年。然而,近年来出土的实物证明,中国最早的方孔钱应该是战国时期燕国的“明月”和“明四”钱。秦国的孔钱应该向辽东燕国学习,并采用这种铸币形式。

可以判断,“明月”钱必须出现在李斯创造小印章字体之前。货币不能用小印章字体书写,应以战国时期大印章字体的特点进行辩护。从燕国对秦国铸币的影响分析来看,虽然燕秦之间有很长的距离,但有更多的贸易往来。事实上,秦朝和东南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战国时期的长城的基础上建造了长城。

它起源于临涛,北临阴山,东临辽东。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应该发生在辽东即原燕国。由于目前山海关还有孟姜女庙和望夫石。也充分证明,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的重点地段是原燕国北部。诗中的阴山横跨燕国和蒙古游牧民族疆域,“但使龙城飞将在那里,不教胡马度阴山”。北坡平缓,南坡陡峭,南坡相对高1000多米。在这里修建长城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估计成本不低于6000亿元。

因此,我推断秦灭燕后,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在阴山扩建长城建设项目。秦统一中国后五年内,统一货币和文字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完全推广。为了让燕国老民在短时间内接受和购买设备,秦朝根据燕国原有的货币制度,继续在这里鼓铸和使用燕国原有的“明月”、“民四”等方孔钱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秦在阴山修建长城,使用的货币仍然沿用燕国原来的“明月”等方孔币。

因此,如果“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明月”被理解为硬币的名称,诗歌就很容易解释清楚。也就是说,秦朝花了很多钱来建造“明月”的长城和汉代修复的长城关口。另一方面,这种解释证明了硬币的文字应该是“明月”这个词。把它称为“明月”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