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阿拉善高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西北地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沙漠戈壁广泛,降雨量稀少,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地表水量约2200亿立方米/年,仅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左右。
然而,历史上的西北地区并不像现在那样干旱。在汉代,西北地区的降水量远远大于现在。根据《中国历史地理》的数据,2000-300年前的新冰期,西域气候潮湿寒冷,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导致当时西域有30多个小国。当时很多沙漠地区都被称为“抑泽”、《泽卤》、《汉书乌孙传》称当地“地莽平、多雨、寒”。
当时,西部地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家,叫楼兰,位于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绿洲。《汉书》记载,楼兰“户570,口400,胜兵2902”,即人口超过1.4万。然而,随着气候的逐渐干旱,罗布泊逐渐消失,楼兰古城只剩下废墟。
河西走廊曾是水土丰富的地方。祁连山历史上森林密布,但唐宋时期却遭到大规模破坏,森林变成了沙漠。祁连山地区发源的黑河原本是一条大河,在阿拉善地区注入居延泽。居延泽曾经有800平方公里的水面,但现在只有8平方公里。根据相关证据,历史上的黑河在填满居延泽后继续向东,沿着戈壁滩一线向东,最终注入黑龙江。
由于汉代西北地区的气候相对潮湿,西北地区也成为汉代经济的焦点。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关中地区是世界上三分之一,而人民只有三分之一;然而,自唐朝以来,西北地区的气候急剧恶化,关中地区不再适合定都。
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气候越来越干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导致这里的植被破坏。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地无法控制水源,最终导致缺水。
然而,人类的破坏只会加速西北地区的干旱。即使没有人类的干预,西北地区的气候也会继续干旱。由于冰川时代的遗留,西北地区的气候在古代相对潮湿。一万年前,地球北半球仍处于冰川时代,冰川覆盖在北亚、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等地区。这些冰川是西北地区的主要水源。
一万年前,随着地球温度的升高,冰川开始大规模融化。当时亚欧大陆普遍出现洪水,中国有女娲补天的传说。西北冰川融化后,它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汇入河流和海洋,而是汇集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形成了超级巨星的高原湖。柴达木盆地现在有大量的盐矿,这些盐矿是古代内流湖沉积的。
湖泊的存在为西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水蒸发后,这些湖泊不断形成降水,使西北地区的气候也非常潮湿。然而,西北地区的气候系统并不完全封闭。该地区湖泊蒸发的水蒸气只有一部分在当地降雨,回到当地,很大一部分被西北风吹到其他地方。经过几千年的持续损失,西北湖泊萎缩,蒸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气候自然变得越来越干燥。
据调查,古代西北河流的径流量远大于现在,当时北方河流可以进行水运,现在北方水运几乎消失了。与汉代相比,长江各上游源头的水量也萎缩了一半以上。青海湖比1万年前萎缩了三分之一,水面高度下降了100米。由此可见,西北地区的气候是一个持续干燥的过程,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大型沙漠已经形成。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西北地区的环境和经济将继续恶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开始在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植被恢复运动。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新疆的森林覆盖率也达到了5%。植树造林也带来了一些效果。例如,新疆的降水量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然而,植树造林只能缓解西北地区的干旱,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西北干燥的发展趋势。
为了彻底改变西北地区的干燥趋势,即为西北地区提供水源,恢复西北地区原有的主要湖泊,加快植被恢复,增加降雨量,最终达到良性循环。目前,青藏高原是新疆最近的水源。
西藏南段有一条叫雅鲁藏布江的大河,它接受了许多来自印度洋的水蒸气,径流量很大。但这条河的水量大部分流向印度和孟加拉国。夏季,印度和孟加拉国洪水泛滥,雅鲁藏布江达到水量高峰,白白流入印度,加剧了印度洪水,造成水资源浪费。夏季西北地区是最缺水的时候。
如果我们通过管道运输将雅鲁藏布江的水运输到西北地区,它不仅可以为西北地区提供水源,还可以减少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洪水灾害,这是一举两得。因此,从长远来看,藏水北调计划利国利民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