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孟获,三国时期益州建宁县人。蜀汉南部南部中部地区强大,曾加入雍凯的叛军,后投降蜀汉,官至御史中成。《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见《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襄阳记》、《资治通鉴》、通典等。

孟获是南中豪强,深受当地人信服。后来,益州县大族雍凯因蜀主刘备去世而反叛,孟获也被招募。雍凯命令孟获煽动其他夷部造反,并成功地加入了其他夷部。

公元225年,雍凯被高定部曲杀害。孟获收集了雍凯的散兵,抵抗诸葛亮的军队。诸葛亮想说服孟获,所以他抓住了七个纵向孟获。孟获决定投降,把军队带到滇池。蜀军归还后,由于诸葛亮“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他命令孟获负责南方的管理,并将来搬到皇家历史上。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孟获有丰富的情节描述,如将孟获视为蛮王;雍凯、朱褒、高定是孟获之下;南中人物大多有朱荣夫人、孟友、鄂焕、杨峰、木鹿王、朵思王、洞主、金环三结、董茶那、阿会喃、突骨、忙牙等。这些独特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可以看作是小说创作的,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诸葛忠武侯文集》记载了孟获妻朱蓉夫人和子孟秋,但史学界普遍不承认。

“七擒孟获”一词最早出现在《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中。

《三国志?诸葛亮的传记也引用了《汉晋春秋》的简要记录。虽然《三国志》的文本没有其他记录,但裴松之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将《七擒孟获》载入书中,与《三国志》没有冲突或历史错误。

公元263年8月,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稳定朝中势力。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三路突袭成都。三个月后,景谷路偷渡阴平的邓艾军抵达成都。刘禅终于开城投降,蜀国宣布灭亡。

奇怪的是,曾经屈服于蜀汉的孟获,怎么能不支持成都呢?事实上,因为他所属的南中地区,并没有真正被蜀汉所征服。

过去,刘备平定汉中称帝时,由于蜀汉的实力,南中地区(南中四县)仍然不敢作乱。直到刘备夷陵战败,南中人民的心才开始浮动。刘备死后,他明目张胆地造反。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决定在225年南征,以绝对实力征服南蛮王孟获。

南中人心此时归顺蜀汉吗?事实上,没有,更能从这四件事中看出,南中人心还在等待造反的机会:

首先,诸葛亮建议刘备入蜀后,为了稳定南中的局势,在南中设立“降都督”。

其次,刘备死后,南中蛮族造反。诸葛亮南征平叛后,迁往成都平原上万户人家,选拔他们为精锐部队,成立“无当飞军”。几年后,233年诸葛亮还在,但南夷英俊的刘舟决定再次造反。蜀军不得不再次镇压南中。240年,南中汉嘉地区蛮族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平乱,但不幸死亡。

此外,在三国乱世中,没有绝对的实力,也不能完全说服人们。即使诸葛亮一直采取“攻击第一,说服南方人民”的策略,南方人民也从未屈服于蜀汉的政权,更不用说在蜀汉灭亡时,南方野蛮人将出兵援助了。

最后,至于屈服于蜀汉的孟获,如果他见证了蜀汉的灭亡,他已经70多岁了,也许南蛮王的座位已经改变了,或者他已经去世了。

因此,孟获根本没有机会出兵救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