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重读沈从文先生的扛鼎之作《边城》,越读越有味道,颇有读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义。读完之后,还有更多的意义,写一点感觉,鼓励你。
首先说说“边城”是什么意思。我第一次听到边城这个词是古龙先生写的《边城浪子》。古龙笔下的边城是名副其实的“边城”。一个小镇建在荒凉开阔的沙漠里。
后来看到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为也是沙漠小镇写的。看完之后发现只写了一个河边小镇,既不碰“边”,也不是“城”。当时很困惑。既然和边城没关系,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八竿子打不过的名字?
沈从文先生的骄傲足够高,汪曾祺先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边城”不是地理概念,也不是边城。这是时间和文化的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的另一个地方”。
沈先生从农村跑到大城市,讨厌城市人的“庸俗、吝啬、自私、庸俗”,这引起了他的怀旧,使他怀念家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简单民俗。
简而言之,沈从文的“边城”和陶渊明的“桃源”一样,都是理想化的,而不是客观的。
沈从文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换句话说,他写这部小说的“意义”是什么?钟阿成说,任何艺术都是“形象”。心中有意,成为大象,称为形象。然而,“意义”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对“大象”的升华和解构。艺术作品是先有大象,然后创作者的对象再次被理解,形成自己的意义。
比如《诗经》开头写道: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美丽的女士,绅士的好爱。河边站着一个美丽的女人,优雅的姿势。如果美没有被绅士看到,或者绅士看到但漠不关心,那么美只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艺术作品。只有当绅士有“好爱”的意义,美的描述高度浓缩,形成一个“优雅”的形象时,美丽的女士才会成为一个艺术形象。
《边城》写下了小镇女孩翠翠的爱情,故事很简单:兄弟俩同时爱上了她,但她喜欢第二个孩子。老板过来求婚,翠翠不同意。老板生气地走了,不幸死亡。第二个孩子觉得自己杀了他的哥哥,感到内疚和遗憾,也生气地走了。留下翠翠一个人,带着渡船,期待着第二个孩子。“他明天可能会回来,也可能永远不会回来。”
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
一个是泸溪县羊绒店的女孩。沈从文早年当兵。他有一个朋友叫赵开明。他聪明勇敢,很少见。虽然孩子还小,但他的心不小。他在县城街上转了三次,看中了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他问沈从文借钱给女孩买了三次白棉羊毛鞋带。他说:“将来,我必须请那个女孩做儿媳。”
沈从文说,我们似乎对这个女孩有很好的印象,但当时他是唯一一个非常勇敢和天真的人。我很抱歉说出那种困惑的希望。
十七年后,沈从文回到离家已久的家乡,再次来到绒线店。当他推门进去时,他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十七年前,小女孩整天站在橱柜里的一堆棉纱边上,用双手反复交换动作来挽救她的棉线。目前,他看到的还是一样的。他知道眼睛、鼻子和薄薄的嘴。他毫不含糊。他敢肯定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沈从文注意到,女孩 辫发 上面缠着一条白色的天鹅绒线。很快,答案揭开了,赵开明从里屋出来,虽然没有沈从文那么老,大约30岁,但已经老了。他没有认出沈从文,沈从文也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身份。赵开明如愿以偿地嫁给了翠翠,并生下了女儿小翠。翠翠去世了,小翠很孝顺。
在《边城》中弄渡船的翠翠,来自绒线铺翠翠的印象。简而言之,翠翠是沈从文年轻时暗恋的对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个是沈从文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 一九三三年盛夏,酷热难耐, 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去青岛崂山游玩,从车里看到一个女孩,刚刚死去, 穿着白色的孝服,一边哭,一边烧纸,一边提水,正在“告庙”。沈从文凝视了很久,非常感动,严肃地对张兆和说:“我要用她给你写小说。”。
翠翠在《边城》中死了爷爷,“于是她哭了。哭着烧水,准备给死去的祖父洗澡。”并详细描述了寨子里的人是如何为老人处理事务的。
另一个来源是张兆和。沈从文说:“一方面,我们以身边的新女人为榜样,实现了一种简单的性格风格。”张兆和性格开朗大方,有点骄傲。沈从文刚娶了一个儿媳,想在儿媳面前展示一下,所以他在小说中写下了张兆和的性格。《边城》中的翠翠具有“明慧温柔的性格”。
《边城》讲述了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戴建业先生讲了一句关于爱情的名言,听起来很有启发性。简录如下。
如果没有爱的崇高感,就没有爱的悲剧感。看过《孔雀东南飞》的人都知道,妻子刘兰芝死了,丈夫焦仲卿也死了。罗密欧和朱丽叶死了,朱丽叶也死了;如果朱丽叶先死,罗密欧也会死。他们觉得爱情很崇高。既然这一半死了,另一半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活着就会变成行尸走肉。
今天我们没有爱情的崇高感。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仍然流行着古老的谚语,“一离开你,我就会死”。下半叶,又有一种新说法,“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离不开谁”。王国真,当代诗人,有一首诗叫《如果》。他爱上了女朋友,女朋友把他甩了,他很痛苦,说:“要走,你就潇洒地走。...失去你,我也不是一无所有。言下之意,你走了,我再谈一个。
天涯无草,何必单恋一朵花。今天没有人觉得爱情很崇高,值得用生命去偿还。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写下了爱情的悲剧感和崇高感。汪曾祺说:“ 这种爱超越了所有的世俗利益,没有任何物质纠葛。 ”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纯洁的爱是沈从文想象的。即使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传奇爱情也没有那么纯洁。
除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边城》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作家对风景的描写。沈从文曾非常自负地说: “我通常最能想象和描写好风景”。《边城》的写作风景非常精彩,让人看起来像眼睛。
我录了一段,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晚了,其他雀子好像都在休息,只有杜鹃叫个不停。石头和泥土整天晒太阳,这个季节散发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植被和甲虫的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商人凌乱的声音,心里有点淡淡的凄凉。
“边城”的结构极其完美。二十一节,一气呵成;每一节又自成一体; 起迄 ,是一首圆满的散文诗。这不是一个长卷,而是一个21开连续的书页。《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不像早期那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像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一时期的语言,每一句话都充满了“鼓立”,充满了水分和酸甜,就像烟台玛瑙樱桃的一篮新摘。
钟阿成说,我读完沈从文的小说后,只有一种感觉:见面太晚了。当我开始写小说时,我心里只有两个读者,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是一个比我聪明的人,仔细删除,恐怕他看穿了。这个人就是沈从文。
冯唐说,什么是最好的汉字?钟阿城的话是。他比王朔好,比王小波好,比我好。但钟阿城最佩服的汉字是沈从文。
贾平凹说,沈从文成了仙人。他的话有别人没有的透明度;他的小说有别人没有的纯粹内涵;他的散文有别人没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