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由来人物故事,六尺巷讲的什么大道理

“千万里修书只求墙,给他三尺又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始皇帝。”

六尺巷故事说起来早已听腻了,应是爷爷辈们想听的啦。对90后、00后人来说,这故事好像俗套的很,假的很,娇情的很。但是我却极喜爱这个故事。

儿时听见的六尺巷,非常简单。大约意思是说,丞相家邻居由于土地起争夺,亲人写信丞相,希望他为自己家左右。

没想到丞相看了信后修书一封:千万里修书只求墙,给他三尺又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始皇帝。

亲人得到启发,将自己家围墙往后面挪了三尺;而邻居瞧见,深感惭愧,都将围墙往后退了三尺。那样,俩家正中间便空出了一条六尺的街巷,人叫“六尺巷”。

儿时憨厚老实,只猜到了讲邻里团结的,便是文化教育我们应该豁达嘛,跟邻居要友好相处嘛。那时候,仿佛从来没想过,这一邻居好牛逼,小小一平头老百姓敢跟丞相叫嚣;也从来没想过这丞相挺刚正不阿的,并没有私底下搞死邻居。老话那时还真的是纯粹,如今嘛,就心理阴暗的很了。

之后懂得多了,就明白这个故事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这位传说中丞相名字叫做张英,那时候出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侍郎。由于对清朝官制并不是很了解,只能靠百度。文华殿大学士始为指导皇太子念书之官,清朝慢慢演变产生“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成协助皇上管理方法政务服务,统制文武百官,管理权限大幅拓展。赫赫有名的李鸿章、和坤做过文华殿大学士。礼部侍郎大家也就比较了解了,等同于现今中宣部科长兼外交关系、文化教育、文化部长。

而邻居吴氏,历史时间并没有注明真实身份,一般都称之为做生意或求学的普通。听说是王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道路,而张家人不愿意。但是俗话说得好民不和官斗,特别是在等级森严的大清国,即便是做官的人要侵吞自己家的土地资源,大多数人也只吃个闭门羹,那时候这位邻居不知道是哪来的胆量,竟也敢积极叫嚣,与做官的争。

大家脑补一下,这名邻居,大概也是望族吧,大概也是有那么一点点后台的,仅仅后来人为了能提高整个故事精神层面,凸显张英的刚正不阿,不嚣张跋扈,不因权压人,所以才弱化了邻居身份;也或许,这名邻居便是一特较真的知识分子,其实是有一股子文人的“愚昧无知”劲头。这里面的逻辑性嘛,我们现在就不知道了,或是老老实实地理解其精神实质走吧。

六尺巷故事现如今传为千古佳话,张英得人品行行尤为人称道。终究,一个普通人豁达大度、真诚待人就很难能可贵了,而张英作为一个位高权重得人,莫说是三尺土地资源,即便是让邻居搬新家,也许也轻而易举。但他却,依然能够豁达大度、真诚待人,真是可遇不可求。想当年张英碾磨铺纸,挥笔揽袖,端庄地写出那几行,就是发自内心地敬佩。

但是进一步讲,六尺巷变成千古美谈,都是只有两个层面原因的。张英和吴氏,一个气量大,一个知好赖。设想如果仅仅是张英的无私无畏,那样,众所周知的,估计就是三尺巷了。这位未留下历史资料的邻居,反是为这个故事平添了一些风采。

想想也是,知好赖何其重要。别人对你好,对自己的包容,我们便该明白,投之以桃,投之以桃。若他人使你一分,而你却认为是别人怕了你,反倒贪得无厌,早晚都是要被人厌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