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始皇建造兵马俑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崇尚法家。作为一代皇帝,他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开拓世界的皇帝。所以他想把他生命中所有的荣耀都带到地下。即使他死了,他也想成为一个皇帝。这可能是他的皇帝思想的原因。
据说秦军勇敢善战,横扫六合,但在1974年之前,直到发现兵马俑埋坑,才有人知道秦始皇的兵是什么样子。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游客每年都在井喷式增长。然而,以博物馆为景点的旅游业很难愉快地玩耍。
免费旅行,历史知识薄弱,走下云雾,基本上不懂方式;请导游,同样的解释,有时被愚弄购物。最后,看着花,蜻蜓点水,送朋友圈,炫耀“来过”。
我们对兵马俑了解多少?
01 千古一帝的仪式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的人物。在过去的两千年里,虽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从各个角度来评价他,但在普通人心中,他只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皇帝。
1974年,历史的时钟嘀嗒嘀嗒地走到了陕西临潼讴山脚下,距秦始皇陵园1.5公里处,数以千计的泥塑兵马俑横空诞生。
这是秦始皇的地下军队,也是秦军横扫六合、被称为虎狼之师的象征。兵马俑因其数量多、体型大、雕塑写实、历史意义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十大古墓之一。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就像一种催化剂,唤醒了人们尘土飞扬的记忆,也使秦帝国、秦始皇和秦文化成为一种显著的学习。因此,秦始皇在中国古代皇帝圈中脱颖而出,并继续进入热门搜索名单。秦帝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的奇迹随着各种以兵马俑为主题的展览走向了五大洲。
渐渐地,“兵马俑”成为秦始皇陵墓葬陶俑的特殊词汇,考古发现的其他秦国的兵马俑在早晚都消失了;“兵马俑坑”也成为秦始皇陵园葬礼坑的总称。虽然其他类型的葬礼坑经常在同一个陵园发现,但游客们仍然在兵马俑展厅里汗流浃背。
毫无疑问,秦始皇陵兵马俑有很多美誉,可以说有点“子靠母贵”——它们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皇家用品。但兵马俑只是偶人。兵马俑是兵马形的陪葬偶。黄土是泥,是火烧制的,不是真人。
西汉学者郑玄对俑的描述更为准确:“有面目肌发,像陌生人。”
事死如事,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丧葬观念。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感情,生者幻想生命的消失只是存在的改变,只是从地上转移到地下。
因此,他们尽最大努力为死者提供他们生前需要的一切,而陶俑被用于葬礼,因为他们像人一样。这个概念仍然存在于死者的冥想中。
既然尽力了,秦始皇陵自然有各种陪葬坑。从用途上看,兵马俑当然和纸糊的男孩女孩没什么区别,只是哄鬼。
中国人重视礼义廉耻,特别提倡孝为先。什么是孝道,如何孝顺?这和永恒皇帝葬礼的“仪式感”有什么关系?
《论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政治》)对于死亡,“孝”分为丧、葬、祭三部分。
“葬礼”规定了活着的人在葬礼期间的行为准则。活着的人穿着葬礼服,戴着麻和孝道;“葬礼”规定,死者应享受治疗,为死者准备符合身份的服装、明器、棺材和仪式,确定土壤密封高度、墓葬形状和墓地设施;“祭祀”规定了活着的人和死者之间的联系如何依靠“葬礼、葬礼和葬礼”继续,并持续数年。
丧葬仪式也要讲“礼”,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在《周礼》中,礼仪制度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其中与丧葬有关的“吉礼”在“五礼”中排名第一。天地为大,吉礼是神、地、人、鬼的祭祀仪式;
天空中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人们有每一天的祝福,救灾,放弃粥,安慰是凶猛的礼物;伟大的国家,礼仪状态,朝圣天子和外交;国家征集、动员、审查军队或服役人员也必须有仪式,是军事仪式;婚礼、生日、朋友聚会、公众音乐。
人死不能复生,该行的礼物,该买的物品都不能少。生活真的需要一种仪式感。
嬴政是始皇帝,也是“千古一帝”,生活仪式感一定不一样。
作为新时代的创始人,秦始皇不仅照搬了生前所有的饮食费用,遵循了事死如生的旧礼仪习俗,而且以三军聚集的陶俑和陶马雕塑群为陪葬。仪式感的细节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这也告诉了我们另一件事:兵马俑代表秦始皇的兵,实际上并不等同于秦始皇的兵画。
02 三座“营房”两千多年
出土的兵马俑坑有三个,即1号坑、2号坑和3号坑,按发现顺序编号,没有特殊意义。虽然它们被称为“坑”,但它们实际上是三座由不同房间组成的地下室建筑。
建筑物通向地面有斜坡通道。1号坑门道20条,其中东西侧为主门道,南北侧为侧门道。2号坑门道11条,东西侧仍为主门道。3号坑面积小,东侧只有一条门道。
顾名思义,门道是通往坑内的门对面走廊。陶俑、陶马、武器等物品放置完毕后,用土或木柱封堵。除了通行,它的数量和位置与内部陶俑的形式和古代军队的部署密切相关。建筑结构和内容在施工前有明确的规划。
陶俑坑里有几个不同面积的房间。根据建筑结构,深沟间歇挖掘,形成巷道般的“房间”和“走廊”。巷道相互连接,然后铺上秦砖。这是陶俑待了2000多年的“营房”。不挖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堵又一堵墙,穿插在巷道中,使陶俑无法越过墙壁。
墙只起到分隔作用,真正起到承重作用的部件是木框。整个施工过程类似于盖房子。沿墙根铺设地板,如轨下枕木,然后架立柱、梁和棚木,形成“工”形框架,在框架上铺设垫子,覆盖整个土壤。代表军事内容的物品按照陶俑编组展示在三个陶俑坑的不同房间 。
1号坑大约有6000多个步兵俑。最东端有三排武士,穿着长袍,轻装上场,是前锋;南、北、西三侧有一排披甲武士站在外面,是侧翼和后卫;中心有指挥车和披甲武士纵队。
前锋、后卫、左右翼和纵队形成长方形阵型。方阵是军队聚集和囤积的常见形式。其特点是前锋锋锐利,内心稳定,四面八方“密不透风”。
预计2号坑将有900多件武士俑、470多辆陶马和80多辆战车,包括步行、骑行和汽车。东北部是弓弩步兵,跪着或站着,或穿着盔甲或轻装,横向两纵六,前后排队。走廊和通道是“步兵枪手”;
弩兵后接骑兵108骑,一匹马配骑士,四骑并列为一组。骑士手持缰绳,站在马的左前方,是“火箭军”。中间是由19名乘客、264名步兵和8名骑兵组成的混合编辑,是一支“集团军”。
南半部有64辆木质战车和3个陶俑相连,排列在8个洞内,是“装甲兵”。三军独立为营,联合为军,类似于“海、陆、空”多军种作战阵型。
3号坑有68件披甲武士和1辆木车。中间凸起,木车正对着门道,似乎有旅行的意义。车后有4名军官,比1号和2号俑坑多了一名乘客。附近有腐烂的物体,很难区分形状。估计是华盖。
这样,这辆车应该是为大人物准备的;南部有42个武士俑,分布在汉字“和”的房间里(由于古代男性的生殖崇拜,房子被建成“和”的形状);北部有22个兵士俑,两个纵队排列,有腐烂的织物窗帘和鹿骨,被认为是占卜和祈祷仪式的地方。
南北共有64件兵士俑,都是披甲,面对面排队,似乎是军队中的仪仗队和卫队。决胜千里需要运筹帷幄。3号坑虽然面积小,陶俑少,但地位很重要。
除3坑外,1、2坑尚未完全挖掘,只能根据已知的分布密度和布局进行粗略计算。综上所述,几个关键词就足够了:1坑是步兵,2坑是多兵种混合,3坑是总部。显然,从体积的角度来看,1坑是最大的,埋藏最多的,当它是第一个参观时钟的网站时,但1坑不是老板。
除了总共约8000件兵马俑外,三个坑中还有完整的指挥车和冲锋车、寒冷的武器,以及停止和鸣金的指挥器[5]。简而言之,秦始皇生前的军队里有什么,三个坑里有什么。
03 揭开地下军阵
兵马俑的军队阵容是否只等待战鼓敲响,立即冲锋陷阵,直接捣毁敌营?
从篆书“阵”字的拆开来看,其实是由左竖旗、中车、右立的武士组成的。在兵马俑的三个坑里,不难找到旗、车、武士的不同排列组合。因此,将兵马俑定义为“地下军阵”是有道理的。
我从《射雕英雄传》开始了解阵型。黄老邪按照道术的方法,安排了五行桃花阵,建造了一个神秘的桃花岛。一旦外人踏入桃花岛,他就会催命一个接一个。作家金庸先生是布阵大师。他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如何布阵和破阵。
《射雕英雄传》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要了解古人,就必须依靠兵书来安排兵力。兵书说“凡车密实,徒以坐固”(司马法·严位),重装部队的车兵布置密集,轻装部队的步兵最强。
事实上,古代军队有两种常态:立阵和坐阵,对应进攻和防守[1]。站立,即在运动中进攻;坐姿是原地防守,可以蹲、跪、躺。士兵们冲锋前低头,猫在掩体里打仗,号声响起后跳出战壕,扑向敌营。
从坐到站,步兵战只有五个动作:站、坐、跪、曲、距离。“站”可以有不同的腿和手臂变化,左钩拳,右踢腿,摆出各种站立姿势。曲、距离是“站”和“坐”的中间环节,都是跳起来的。
“热情的人,都是绝地而起,所谓的跳跃。”敏捷和马利体现在这个动作中,并逐渐演变成另一个汉语词:热情。
现代人似乎有点难以理解“坐着”和“跪着”的具体形式。上半身被称为“坐着”,上半身被称为“跪着”和“蹲着”,区别在于臀部是否挨着脚。
无论是“跪着”还是“坐着”,当向上、向下、左、右弓时,腰部随射击方向扭曲,手、武器、眼睛达到一致的点线是标准姿势。四川博物馆隐藏着东汉的肖像砖,两人都坐着。
具体到兵马俑坑,2号坑南部是“装甲部队”车兵,战车首尾相连,军队阵型牢固。当战斗进入防御阶段时,最需要的是阵型不混乱,步兵使用坐姿,所以坐姿俑位于2号坑东北部的突出位置。
虽然是跪着的状态,但实际上是在等待,并不比立姿俑容易多少。战斗进入冲锋阶段,需要四面作战杀敌。当使用立姿时,陷入战斗的军队的立姿俑被放置在一号坑的最外围。
战争还能坐着吗?这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在影视剧中,任何守卫城门、守卫宫殿的场景都是武士挺直的。士兵们不屈不挠,昂首挺胸,我们认为这是对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出我曾经努力想象的大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东北约2.5公里处的鸿门堡村有鸿门宴遗址景区。我和沈先生带着史记参观了古代。根据书中描述的情节,我想象了项羽、刘邦、樊迅、张亮、项庄等人的位置。
看到项羽在宴会上无意处理刘邦,范增只能“叫项庄”,我觉得项庄一定要站在门口待命。看到项庄的舞剑意在沛公的危急时刻,张亮去军门见樊霆,我觉得樊霆一定要站在军门口待命。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在秦末的鸿门宴会之前,春秋时期的吴国也有类似的宴会。公元前514年,吴王僚趁楚平王去世时,趁火抢劫了军队。战争失败后,楚国出兵打破了吴军的退路。吴国内空无一人。吴王僚的堂兄弟和儿子看着翻身的机会来了,为他设宴。
吴王僚接到请柬后,心里明白发生了什么,做出了必要的防备,“让甲坐在路上”,必经之处装满了守卫。他们一见面,公子就说脚疼,引吴王僚到旁边的房间打招呼上菜。
侍卫端上一盘鱼,味道鲜美。吴王僚没想到鱼肚里藏着一把短剑,于是他死在剑下,公子光跳成了吴王和鹿。出于职业习惯,我一直对“让甲坐在路上”印象深刻。
警戒行为具有军事性质,这种“坐”在守城门口也很常见 。四名士兵负责左右两扇城门的启合工作,100名士兵带甲坐守防御。接待外宾时,内外门之间设置坐守士兵,宴会厅里站着武器的士兵。
因此,坐下来符合历史情况。鸿门宴上项庄可以坐在门道上待命,樊迅也可以坐在军门口待命。山西侯马出土的剑坐姿俑陶范[3]是春秋晋国的遗物,是道卫的形象。
坐着和坐着并不意味着坐着什么都不做。直到现在,语义还没有改变。但“轮班”这个词有点开玩笑,暗示着喝茶和看报纸的时间。
博物馆实行朝九晚五的轮班制度,在兵马俑坑进行考古挖掘。只要下班时间到了,你就得回家。答案即将揭晓,但你必须停下来。我真的不喜欢在家里挠爪子。
04 秦始皇“手工”的许多秘密
考古学研究只能无限接近真相,永远不可能100%恢复真相。结论通常是“怀疑”或“可能性”,以反映严谨性和严肃性。但无论真相恢复到什么程度,合理的猜测都可以被称为探索;想象力打开,虚假,是麻烦。
破解兵马俑之谜,不要把兵马俑等同于人,不要太认真。所有关于兵马俑使用的说法,如丧葬礼仪、训练场景、实战三军的模拟,都没有对错之分。
自1974年以来,考古探索一直处于进行状态,确定了许多已知,仍有许多未知,甚至已知也包含了一些未知的细节。
我们所知道的是,兵马俑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第一坑被火烧毁,后代埋葬了坟墓,挖了洞,建筑可以被称为洞,现在看到大量的黑炭,是木材缺氧不完全燃烧的结果;
2号坑不仅有局部燃烧点,还有后代挖的洞。北方的一条门道被挖了两次;3号坑顶部自然坍塌。虽然没有燃烧,但人为干扰严重,大量武士俑头部丢失。这三个陶俑坑很早就被破坏了。当时,木材、挂在车上的麻布和弩弦还没有腐烂,地下室也没有完全坍塌。
这一发现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看到建筑低于视野,一个是因为墙壁下沉;二是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地位高于秦朝的地面。这表明,在一段时间内,只要眼睛明亮的人经过,三个坑的准确位置一眼就清楚了,破坏者就不需要努力寻找坑边界。
无论谁想进入房间,都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可以打破门或揭开屋顶。自秦末以来,有很多可能是直接或间接、故意或无意破坏了2000多年的坑。
在这种“已知”中,我们“不知道”的是焚烧前的许多干扰[1]是否同时为同一群人所做;秦始皇埋葬四年后,地下室建筑是否已关闭并保持密封;
无论坑内是建造还是完工,是否阴暗潮湿,有多少把火炬会引起熊熊的火灾;战争中有多少人奉命故意破坏,有多少人利用火灾从破坏中抢劫。
项羽是战争中摧毁秦帝国大厦的驱动力。可以肯定的是,项羽是破坏俑坑的罪魁祸首,并不意味着这些事情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常说雪崩期间没有雪花是无辜的。指挥官不需要亲自做这件事,也不可能亲自做这件事。俑坑被破坏的原因基本清楚,没有疑问。霸王项羽没有背黑锅 ]。
造型逼真、体型高大的陶瓷兵马俑站在洞穴中,仿佛是建筑的主人,其实只是秦始皇的“手工制作”。
兵器戟上刻有“十九年丞相吕不韦”(吕不韦是秦王嬴政的义父,“十九年”是嬴政的年号),出土兵器戟上刻有“十九年丞相吕不韦”(吕不韦是秦王嬴政的义父,“十九年”是嬴政的年号)。
随着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的流行,兵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的老调重弹。一个刻在陶俑上的“脾”字被解读为“芈月”。宣太后的名字怎么会被刻在一个陶俑上呢?
这个词左边是“月”,发音应该是“ròu"(大月氏是汉代北方民族,很多人经常发音不正确);右上部不完整,但笔画可辨。宣太后陵所在地距兵马俑坑近8公里,秦始皇陵相隔。仅此而已,兵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的判断是站不住脚的。
自2009年以来,兵马俑坑进行了新一轮的挖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一坑第三次挖掘面积仅400平方米,但耗时10年,可称为精工。
过去的许多认知问题,如俑坑的建筑方法、被破坏的时间和罪魁祸首、兵马俑的主人、陶俑的生产水平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正和补充。
研究发现,俑坑真的不是坑。这些“地下室”的建设是根据建筑的原始布局,挖出放置物品的空间,其余部分自动隔离成墙。不幸的是,自然土梁容易坍塌,因此必须局部夯实或用砖修复。这样,建筑就更省工省钱了。
研究发现,陶俑有缺陷。首先是“先天缺陷”。有些陶俑的左脸大,右脸小,鼻梁和嘴唇像中风一样歪斜;同一个陶俑有不同的腿厚;有些陶俑上肢比例严重失衡,甚至手臂较少,手腕直接插在手臂下。
其次,在处理过程中发生了“交通事故”。陶俑和陶马形状巨大。燃烧后,它们必须从窑中出来,涂上颜色,放在坑里。大量陶俑的手臂和脚踝断裂“骨折”,马腿断裂的比例甚至接近100%。
有趣的是,秦朝的工匠们也试图巧妙地纠正这些问题:用麻布包裹,然后涂上厚厚的糊状物,然后涂上油漆来覆盖它们。也许秦始皇没想到他看起来很强壮的武士已经伤痕累累了。
研究发现弩中有一些。它是矫正弩的器具。它位于弦和弓干之间。它是两个矩形木条。每根木条均匀分布三个小圆孔。绳子通过小孔与弓绑在一起,然后支撑木条在弓和弓之间固定弓。弓一直处于张弓状态。弓弦和弓干太累了。
平时不用弓的时候,如果保护不好,弩很容易变形,影响弓的力量。阴起到保护弩的作用。只有绑上木头休息一下,才能实现“放松” ]。另一方面,绑有
05 真相再次遇到挑战
8000兵俑,1000人,1000张脸,一般认为这证实了义务兵役制度。秦朝实行一般征兵制度。从16岁到60岁,男性需要为国家服兵役。兵力来自全国各地,所以陶俑的形状很少相似。
然而,新的考古发现逆转了这一结论。
秦国有非义务招募兵,“招人丞印”封泥就是一个例子。封泥,即印有印章的泥块,用于封信、公文、物品,防止私拆。
招人丞隶属于招人府,办公厅位于秦都咸阳,其职责是招募有偿服役军人。出土于湖南里耶的秦简 据记载,迁陵县“冗募群守百姓” 三人,即一次招募143名驻边人员。
湖北云梦秦律竹简[3]上刻有专门针对兵役问题的《司空律》。律文说,如果你的母亲是妾,政府没有征服你去堕落,那么申请自愿参军“冗余”可以帮助你的母亲恢复自由。竹简中的招募被称为“冗余招募”,服役时间长,至少五年。
后代也是如此。汉代有“陷阵募人”的印章[4],汉景帝阳陵俑坑出土有“募当百印”。汉代文献记载“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智将应募罪人击朝鲜” 。
东汉末年,曹操手下的将军典韦与吕布作战。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吕布与曹操在濮阳作战。典韦站起来,率先招募人员。一线紧急,箭如雨。典韦非常平静,甚至闭上眼睛。他只告诉招募人员:接近并再次战斗。
敌人冲了上来,只有五步之遥。典韦手里拿着长戟大喊:“开始,冲锋!”直打吕布,一群人抱着头跳。典韦也因为濮阳之战的英勇表现被崇拜为校尉和宿卫曹操。(《三国志·魏书》)招募的人广泛充当尖刀部队,有点像美国大片《加里森敢死队》。
事实上,一切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吴王和越王勾践开战,勾践发动“死士”反击。所谓“死士”,已经有点招人了。
更有趣的是,在遥远的欧洲,拜占庭帝国(也被称为东罗马帝国)也有雇佣军。这个帝国比秦帝国建得晚,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和秦国一样,拜占庭帝国一路战斗和杀戮。
从辅助力量到支柱力量,由“蛮族”组成的雇佣军在拜占庭帝国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伴随着帝国从强大到衰落
。由于依靠雇佣军作战,巨大的军费负担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雇佣军的不稳定加速了帝国的衰落。雇佣军的缺点在中国也是不可避免的,反复发生。
在这个时候,我不敢再提到陶俑“千人千面”对应的义务兵役制度。第一坑前三排不穿盔甲的前锋会是雇佣军吗?
有些兵马俑轻装上阵,没有盔甲。我们坚信秦军太勇敢了,不需要使用防护装备,至少不需要戴头盔。
秦军采用军功制。只要一个士兵杀死一个敌人,他就能获得爵位和奖励。杀敌越多,头衔越高,政府奖励的动产和房地产就越多,鸡狗也会升天。在这种奖励机制的刺激下,在战场上战斗越轻越好。有人说秦军没有头盔,敢死的队干脆省了盔甲,就赤膊上阵。
这一猜测再次逆转。
1998年至1999年,在秦始皇陵外城东南部发现了石盔甲埋葬坑[6],主要出土了盔甲和头盔。盔甲由青灰色石头组成,用扁铜条装饰。石头盔由圆顶和各种形状的侧板组成,有开合铜环和铜钩,顶板中间有一个圆孔,中间穿过铜环,可能有最初的流苏。
一两件盔甲的出现可能是偶然的,也许是秦始皇的头脑很热,暂时开始了。但这里出土的盔甲大约有90领,大约有36件,只能说秦军在战争中确实穿着盔甲。当然,石盔甲也是一种陪葬品,模拟了实际的战斗盔甲——头盔的重量超过5公斤,战争真的有点重。
06 考古40年终获国际大奖
1974年7月,陕西省文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兵马俑坑考古队,为了在国庆兵马俑博物馆如期开馆,起源于“灭火”。
40多年过去了,虽然队名和行政隶属关系经常发生变化,但几代人所坚持的考古情怀并没有改变。在回顾兵马俑的工作过程时,袁仲义先生曾有一首诗《长相思》来纪念与他并肩工作的队友。
1989年,我成为兵马俑坑考古队的一员,从3号坑开始“蹲坑”。2009年挑起大梁,第三次发掘任何一号坑的领队。
领导告诉我,整体工作分为两部分。秦始皇陵的考古学需要面对许多外围事务。女同志不方便。你应该从第一个坑开始。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变化和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我逐渐发现,经过近20年的影响,一种感觉已经渗透到我的心里。
我们筛选、清洗和寻宝所有清理过的土壤,不是为了淘金,而是为了寻找秦国的植物颗粒和动物遗骸;为了保护兵马俑,挖掘现场不能用电,桑拿天我们坚持在湿热坑下,汗水湿透衣服;我们开启了探索、展示和保护的三种同步模式,实现了科研和普及的双赢局面。
2010年5月,秦始皇兵马俑考古项目入选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社会科学奖”,最终从2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团队代表,我接管了费利佩王储手中的奖杯,站在奥维耶多大厅,感到自豪。
兵马俑从发现到成名,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几代考古学家的无限耐心、认真和卓越,以及他们为人类福祉做出的几十年努力都应该得到认可。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认为考古学家以发现为幸福。俗话说“书中有颜如玉”,我觉得“地下有金屋”。考古发现的幸福和与古人面对面约会的特权,远比金钱和荣誉难得。
我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我可以穿旗袍,有些人私下询问如何分配奖金。支票只在我手里停留了几分钟,金额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同龄人的领导觉得我很粗心,说他最好先保管,回家后把奖金交给财政部门。
在第三次发掘的考古队伍中,我是第一个逃兵。一年后,爱荣姐姐去世了。其他人有的退休,有的退休,有的转岗。在这种情况下,60多万字的发掘报告仍于2018年正式发布 。四十年,我们不再是我们;十年,我们仍然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