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家庭”是指生活在父母家庭,孩子还没有形成新家庭的家庭。
只要你在网站上搜索“出身家庭”,各种痛苦的故事就会出现。那些痛苦的故事只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这群人是如何成为父母的?
许多家庭都有这样一种状态:消失的父亲、情绪崩溃的母亲和心理问题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作者和两位学者进行了三年的研究,证明孩子三岁的时候,脑力劳动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多3200万,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关于父母应该怎么说话,推荐达娜的书《父母的语言》。
让我们来看看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你想学这个专业,父母告诉你,你学的这个专业可以当饭吃吗?
你的工作不稳定,考公务员,或者去大企业。
其实最可怕的矛盾只有一句话:我不同意这个男生。
当然,比这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回答:爸爸妈妈,太晚了。
父母最糟糕的是他们和自己也有矛盾,比如最矛盾的两句话:
你还是个孩子....
你长大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学校看到一句话“以学校为家”,一犯错,学校就说:“你把学校当家呢?”
那为什么两代人会有这么大的矛盾呢?
作者是著名作家冯霁才,可以参考一本书《一百人的十年》。用两个字来形容那个时代:饥饿。
但是,我们的青春呢?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从不担心挨饿,我们只考虑如何减肥。
但我们物质丰富,也面临着问题,我们的情绪开始缺失: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婚姻,孤独和独生子女越来越孤独,对未来的选择充满困惑,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更可怕的麻烦:我们不快乐地生活。
父母那一代关心的是身体上的财富,我们关心的是精神上的幸福。
我们之所以吵架,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父母那一代的逻辑与他们沟通。
如果你的父母不想了解你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你不妨了解他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沟通是相互的,你的父母不必主动与你沟通。
当人们受到限制时,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人们不能为自己负责。所以请记住这句话:越自律,越自由。
自由代表责任,代表你可以为自己负责,所以你自然需要自律。
经济独立是每个人自由的基础。
有了经济自由,你就可以有身体自由,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住在哪里,住在哪里;有了身体的自由,你就可以有最终的灵魂自由。
现在很多人花父母的钱,他们的经济没有自由,但追求身体自由,在世界末日漫步;他们没有工作,但一种“佛教”的态度,追求灵魂自由,什么也不在乎。事实上,在什么都不在乎的背后,是一种对自我追求的困惑。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我有三个建议:
首先,如果你感到困惑,你必须先赚钱。
第二,用友情和爱情代替亲情。
第三,先尽忠再孝。
所谓“忠诚”,就是先努力,做好工作,然后回到父母身边(或者接父母),成本最低。
不要认为离开父母是不孝顺的。每天和父母呆在一起惹他们生气是不孝顺的。
《论语》中有一句话,“父母在那里,不远游”,但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旅行一定是好的”。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走得很远,告诉你的父母你要去哪里。不是说不要让你远游,而是不要让他们担心。
适当地离开家,错过其实是更好的爱。
关于与父母沟通,我有三个建议与大家分享:
第一,不要用语言对抗,要用行动沟通。
第二,孝道的重点不是孝道,而是顺道。
第三,有时候应该憋着就憋着,因为你不憋着,就会用自己的青春为别人的梦想付出代价。
最后,祝大家与父母和睦相处,与父母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