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太君”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一些抗日电视剧、电影、汉奸对日本鬼子的奉承中,这个词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存在,但为什么后来又被羞辱染上了色彩呢。今天,作者将讨论“太君”一词的“堕落”
据史料记载,太君是封建社会妇女的封号:唐制,四品官之妻为君,五品为县君。母邑号,都加太君。 宋代群臣之母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称。 唐韩愈《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某官某等,以清酌羞耻之奠,向某县太君致敬 郑氏 尊夫人之灵。” 宋欧阳修《龙冈阡表》:“妻子恭俭仁爱,有礼貌。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 、安康 、彭城三郡太君。
大家最熟悉的太君是历史上宋代的佘太君。佘太君是著名的赛花。与其他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她在历史上确实有自己的人。父折德易,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折太君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用同音造成的。
佘太君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长大,从小就受到父兄武略的影响,年轻时就成了性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她十几岁的时候,和普通的闺秀不一样。她学习兵法,把守边御侵、保卫疆域、守护中原人民作为自己的职责,协助父兄练兵检查。她已经有了女英雄的气度。结婚后,佘太君随夫杨业侍北汉,居住在太原北汉“杨府”。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组织男女仆丫环练武,仆人的武功和忠勇都不亚于边关士兵。
由此可见,她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她的儿子杨延昭是宋朝将军,佘赛花被封为太君。也就是说,只有官员的母亲才有可能被封为太君,这说明了这个称号的尊严。
此外,还有太君指仙女的说法,唐·李商隐《燕台》诗二:“安得薄雾起裙,手接云,太君。” 冯浩注引徐树谷云:“太君指仙女。”
在中国大陆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影视剧等文学作品中,侵华日军被汉奸奉承为“太君”。据有人研究,太君这个词纯粹是中国人发明的。日本人对此感到困惑。
在第一种情况下,“太君”可能是旧日军衔的“将军”(taishou)音译。也可能是“大君”(taikun)音译是指一个强大的将军(shougun)。第二个可能是1939年日本陆军队长(大尉),tai-i)军衔的音译,太君就是大尉先生的意思。
第三个可能是日语队长(たいちょう,tai-chou)由于侵华日军基本都是联队、大队、中队、小队,领导的军官都叫“队长”,发音和“太君”差不多,所以汉奸直接用“太君”这个词叫日军军官。
第四种可能是成年人(たいじん,taijin,对于军官的称谓)的音译,从声音上来说是最接近的。而在日本陆军的兵队シナ语言(陆军中文语)有出处。
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太君”成了大家唾弃的词。
作者:墨轩斋主人
编辑:龙图阁学士学位
想了解更多内容,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奇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