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他救的孩子是谁?
为什么老师不提司马光砸缸的后续?事实上,真相令人惊讶!
北宋惠洪的《冷斋夜话》中首次记载了“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小时候,他和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个大缸,里面装满了一缸水。
一个孩子很调皮,竟然爬上了水缸,不小心掉进了水缸。
当其他孩子看到眼前的场景时,他们都很害怕,离开了他。只有司马光还在那里。他只是想了一点,想出了主意。
司马光找到了一块大石头,扬手砸碎了大水箱,水箱里的水都涌了出来,小男孩终于得救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麻烦要冷静、理性、大胆、灵活。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司马光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司马光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司马光小时候比普通孩子聪明。他6岁开始读书,7岁熟悉《春秋》,理解书中的大道理。
这一年发生了他砸缸救人的事。
这样的天选人注定一辈子都不平凡。他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考中士甲科,从此在朝中当官,从此官运亨通。
因为司马光是朝鲜的历史官员,他可以开始致力于历史研究。他写的许多观点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著名的《资治通鉴》之外,司马光一生都在努力编撰,一生到宰相,可以说是走到了权力的顶端。
他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正是因为他的成功,人们才喜欢在后世传播他的故事。
司马光年轻时砸缸救人一事曾轰动北京,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上,都没有记载他救的孩子是谁。
司马光低调谦虚,从不喜欢大肆宣传,所以几十年后,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存在。
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一些资料中发现了线索,发现了这个曾经被他救过的孩子。正是因为这个孩子,这个故事才流传下来。
令人惊讶的是,孩子长大后有这样的创造。怎么回事?
这是教科书没有告诉我们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救的孩子终于找到了。
在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的家谱中,人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光山县是司马光的故乡。
被救出的孩子叫上官尚,因为他们是小玩伴,所以他们的关系很好。他死后,他一直想报答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然而,这对司马光来说是一个举手之劳,所以司马光直接拒绝了。从那以后,上级官员没有报告,只能默默地把这份善良记在心里。
与此同时,为了感谢司马光,他还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改名为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成年后,带着家人搬到了城西龙堤南坡。他专门花了很多钱建了一个叫“感恩亭”的亭子,让后人铭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后来,上官尚光也进入了官场。随着他名气的增加,他在上官家族谱中写下了童年的经历。正因为如此,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才流传下来。
上官尚光一路当官到宰相,但由于当时朝堂混乱,他在朝中过得很不愉快,于是干脆辞职回家,在家乡当私塾先生。
虽然这个故事有始有终,但有几个疑点令人困惑。
如果上官尚光真的是官到宰相,那就是朝中一人以下万人以上的存在。既然他已经达到了这个地位,为什么他在正史上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记录?
根据这一疑点,后人做出了几个合理的猜测:
第一种可能性是上官尚光不如司马光出名。在后人故事的传播中,“主角”司马光直接盖过了上官尚光的风头,所以人们忽略了他的存在。
第二种可能性,上官尚光只是在朝鲜担任微不足道的官职,后人在口碑过程中误把司马光的职位放在上官尚光身上。
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高。
然而,当事情发展到这里时,有人质疑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否真实?
事实上,在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背后,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其中一个不合理之处。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不难发现北宋时期的一些工艺还不成熟,虽然已经出现了“缸”,但当时的缸都很小。
在纯人工的古代,很难烧一个能装孩子这么大的缸,光靠人工几乎是不可能的。
到明朝为止,现有体积最大的气缸高度不超过70厘米,完全不可能困住一个孩子。如果再往前推几百年,宋代一个普通人庭院里的气缸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除了《冷斋夜话》中记载的“司马光砸缸”典故外,南宋时期的《鹤林玉露》中也有相关记载:
“司马公的童年之击瓮也在仓卒中,有变通之术。”
由于这件事出现在许多数据中,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它是真实的,但在其中,因为人们忽略了一个细节,所以他们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真相是什么?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是假?为什么老师不提谁是被救的孩子?
原来司马光没有砸缸!
仔细观察这两个故事的记录,不难发现司马光年轻时击中的是瓮,而不是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孩子掉进缸里时,他没有从上面拉出来,而是选择了更困难的“用石头砸碎”。
瓮类似于水箱。它们都是装满水的容器,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缸上宽下窄,瓮上宽上窄。因此,一旦有人掉进去,真的很难从瓮口救出来。
古代有很多关于“瓮”的记载,比如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宋代,瓮多出现在人们家中,用来存酒或水。
与缸相比,瓮这种结构更容易成功燃烧,是宋代非常常见的容器,那么为什么要故意把瓮说成缸呢?
也许是因为缸更朗朗上口,也许是后代记录流传中的偏差。总之,这个故事没有疑问。
那么既然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什么老师从来没有提到被救的司马尚光呢?
因为整个故事是通过司马尚光的记录传下来的。在故事中,他更突出地描述了主人公司马光,这是为了记住这种善良。
因此,上官尚光并没有特意吹捧自己,再加上这件事后来通过族谱逐渐为人所知,此时上官尚光的光芒再次淡化。
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是把官尚光的故事插入到这个故事中,无疑会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人们更注重司马光的智慧和形象,不在乎他救的人姓谁,取得了什么成就。
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之所以仍然口口相传这个典故,是因为人们更注重故事中暴露出来的智慧、勇气和灵活性,而不是简单地赞美某人。
司马光传播了很多关于后世的故事,你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光环,所以很多故事在传播中,人们自动忽略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正因为如此,没有名气的上官尚光才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