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人,常常要了解他所触碰的大环境,与他日常的“做好本职工作”。这便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
以明代为例子,假如要学金史,最好是先了解一下明朝组织机构状况,对更好地了解其人其事,一定是有帮助的。下边简单聊一聊,看一看。
一、明朝“大九卿”都是做什么的。
一般人都了解明代设有“六部”~这也是中学课本上面学习过的。另外还有“九卿”一说,就是把六部和都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加在一起,他的“一把手”统称“九卿”。
六部是户部、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刑部、监察部,其负责人都喊“宰相”,这个不用细讲了,讲讲其它的“三卿”。
督御使(也是有写出都御史的)。是直归属于帝王的监管部门,朝中最大监察机关。明洪武初期叫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更置“督察院”,明洪武十六年,升督察院为正三品县衙。
宣宗大明宣德十年(公年1437年),始列入“十三道”按察使,既监临本监督区域卫所,又监督中央直属机关,同时固定不动了实际企业,这也是明代皇帝的一个历史时间壮举。
通政司。私收、查验里外奏折和投诉公文的中央机构,其职责有开天底下言路。再更具体说,是掌财务出纳帝命,顺通下情,勘合关防文书,奏报四方百姓陈情投诉及战情、灾异等事情的政府机构。
通政司的首长叫“通政使”,设定一人,官位是正三品。清代沿续了这些规章制度。
大理寺,与现代“最高法院”的职责类似,掌刑狱案审,是当年的最高级法律机构。
大理寺这一官衔,在西汉叫卫尉,到北周叫大理寺,随后各代承袭这个称号。明清时代,大理寺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为"三法司”。
大理寺的“一把手”一般叫“大理寺卿”,一人,官位是以三品。
二、除开“大九卿”,明代还有一个“小九卿”,但官位并不一定“小”。
明代还有一个“小九卿”的别名,分别是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寺卿。
说成小九卿,实际上他的官位并不一定小,各管一摊子事还挺多的。简易了解一下。
1,太常寺卿。
太常寺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执掌宗庙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刘启始称太常寺,执掌我国礼仪知识、祭拜要事。明代承袭,到清朝末年才废止。
太常寺的“一把手”就叫做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假如有国家颂扬大型场所,就让太常寺卿来独唱。
2,太仆寺卿。
秦、汉既有太仆,为掌銮舆之官。到明朝,都是执掌牧马的法令,但已经属吏部操心了。
中国古代的代步工具便是銮舆,所以这类职至关重要。每每皇帝出巡,提前准备扈从、銮舆、脏物工作,全是太仆寺的份内事。
太仆寺一般设“少卿”一人,官位是以三品。
3、光禄寺。
光禄寺掌祭拜、宫宴、宴乡酒醴膳羞的事,修其储谨其财务出纳之政,例如掌管劳师、祭祀等典礼。
大家看《西游记》,经常看到唐三藏被“光禄寺”的人领去吃斋,就是这个含意。那就是他的“本分工作”。
光禄寺的一把手又叫“卿”,可是品级不太高,一般是正五品。
4,詹事府。
这家机构构建于明洪武朝,主要是针对皇太子或帝王的后勤管理服务项目。负责人叫“詹事”,官位是正三品。
5,鸿胪寺。
汉武帝刘彻时叫大鸿胪,明朝初期设侍仪司,洪武九年(1376)改设殿庭仪式司,三十年(1397)定设鸿胪寺。
比照光禄寺,鸿胪寺关键偏重于中国外交部礼宾司的职责范围,类似外交人员。“一把手”又叫做“卿”,是正四品的官衔。
6,国子监祭酒。主要职能掌高校之道与教学考试。
西周时,国家高等学府称之为"太学", 汉武帝刘彻一样增设了"太学",汉朝叫"国子学",北周称作"国子寺"。
自隋,然后去唐、宋、元、明、清,都喊"国子监"。清朝末年始废。其“一把手”叫“国子监祭酒”,官位是以四品。
7,苑马寺卿。是苑马寺的首长,归吏部管。官位是以三品。
苑马寺,苑是园囿,马是马棚,苑马即园囿里的马,掌六监二十四苑之马政,而听命于吏部(其他马不归他管)。
8,尚宝寺卿。
专业管理方法皇上御玺、印章的大臣尚,负责印玺和文武百官的牌符,通常说的“手掌印官”。设“少卿”一位,是正五品官。
三、最终讲讲翰林院和翰林学士 。
学土,始设在汉朝。他们常常承命撰草人事任免将外、册封皇太子、公布讨伐或特赦等关键榜文,其始"内相"的美称。
添加了“知制诰”名衔的,即相当于代任“中书舍人”,因此充学土者,经历了中书舍人这一道道坎,通常既可以晋升丞相。
曾当过翰林院大作家文学家许多,例如诗仙李白、杜甫、苏东坡、韩愈、曾国潘等,多了去了。
翰林院出身丞相也是非常多的,例如张九龄,蔡京,苏轼,张居正,李鸿章。
清朝张英、张廷玉父子俩二人,全是丞相,又来自翰林院。有一个“六尺巷”故事,主人公恰好是张英,他建议亲人能让对方三尺,平复了家里纠纷案件,传为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