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历任总统名单,俄罗斯历届总统顺序表

十月革命后,位于地理边缘的俄罗斯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强国。今天,俄罗斯仍然对全球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与俄罗斯(苏联)历史上领导人的努力密切相关。今天,本节目将为您盘点苏联(俄罗斯)历史上的11位领导人。

俄罗斯总统历任总统名单

第一名:列宁(1917年)—1924)

(列宁)

佛拉基米尔·列宁是苏俄(联)的第一代领导人,也是世界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我们党誉为“革命的导师”

1903年,列宁一手创造“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党是苏联共产党后来的前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沙皇俄国作为协约国参战。由于前线的失败和经济危机,俄罗斯国内人民生活在沙皇的严厉压迫下。1917年2月革命爆发,俄罗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推翻了沙皇的统治。1917年底,列宁提出“所有的政权都属于苏维埃”同年11月,俄历诗月发动革命,推动俄罗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联和俄罗斯“十月革命”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十月革命期间)

十月革命枪声不仅解放了俄罗斯人民,而且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和俄罗斯红军击败了由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组成的干涉联军,成功地捍卫了新的红色政权。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签署条约,成立联合体国家。苏联正式诞生,列宁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任主席。此后,列宁开始组织苏联战后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在此期间,列宁提倡“新经济”政策也给了中国改革开放很多参考和启示,成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尝试。1924年,列宁因病去世,享年54岁。

第二任:斯大林(1922—1952)

(斯大林)

列宁死后,斯大林以一系列方式击败了党内竞争对手,树立了威望,最终成为继列宁之后苏联的第二任领导人。

斯大林为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斯大林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终止,苏联开始通过“五年计划”规划经济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在斯大林执政期间,通过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从欧洲传统的落后农业国家一举成为欧洲第一个和世界第二个工业国家,它的发展速度让世界西方国家感到惊讶。此外,斯大林通过大型企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将列宁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蓝图转化为现实。苏联新宪法于1936年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正式建成。

(第聂伯河水电站建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带领苏联赢得了卫国战争,最终摧毁了以轴心国为首的纳粹德国。德国于1941年6月启动“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大规模入侵,苏德战争爆发。在斯大林的坚定领导下,苏联在最初的战场上非常不利,逐渐主动被动,赢得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摧毁了大量的德国有生力量,并在1943年逐渐反击德国。1945年,苏联红军征服了德国首都柏林,并将苏联红旗插入了国会大厦的屋顶,成为苏联对历史上人类反法西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象征。

然而,斯大林也是因为历史上的原因“大肃反”“卡廷森林悲剧”世界各国也批评了历史问题,他在苏联实施五年计划期间,一手塑造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最终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使得斯大林成为世界现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1952年,斯大林因病去世,享年74岁。

第三,马林科夫(1953.3).5—1953.3.13)

(马林科夫)

斯大林去世后,人们可能对他后来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很熟悉,但在赫鲁晓夫之前,马林科夫却鲜为人知。1952年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接替斯大林,短暂担任苏联共产党最高领导人8天,然后将职位转让给赫鲁晓夫。因此,严格来说,马林科夫确实是俄罗斯(苏联)的第三任领导人。

尽管马林科夫短暂地担任了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也对苏联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51年,当斯大林的身体状况恶化时,他就成为了帮助斯大林处理事情的得力助手,并与贝利亚、布尔加宁和其他人组成“三人团”,当斯大林身体状况不佳时,他代表斯大林担任职务。斯大林死后,三人组有着丰富的执政经验,被斯大林信任的马林科夫成为了苏联的领导人。

(马林科夫)

在马林科夫短暂执政的8日期间,他维持了斯大林死后的社会稳定,并主张苏联在未来的外交和国防中应谨慎使用核武器,呼吁美国和苏联就核武器的使用进行和平谈判,以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马林科夫的稳定风格使苏联在斯大林死后顺利过渡。1954年3月13日,马林科夫辞去职务,将苏联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职务转移给赫鲁晓夫。

马林科夫于1988年去世,享年86岁。

第四,赫鲁晓夫(1953)—1964)

赫鲁晓夫是继马林科夫之后的继任者,这是人们普遍认为的“苏联第三任最高领导人”,但实际上他是第四任。

赫鲁晓夫上台后,他们意识到斯大林模式的许多缺点,所以他们试图开始改革苏联的经济模式。赫鲁晓夫上任期间,苏联地方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在农业补偿政策的刺激下,集体农场提高了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赫鲁晓夫上任期间最著名的改革措施是促进苏联大规模种植玉米,因此,苏联一度摆脱了长期困扰其的粮食问题,使苏联一度成为与美国相当的世界农业大国。

(赫鲁晓夫)

在外交领域,赫鲁晓夫在苏联也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成就:他积极倡导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援助,如中国15计划期间提供的工业援助“156工程”,以及印度的工业援助计划,改善了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相对落后的工业面貌。1955年,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和许多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与当时北约的世界武装力量相当。华约的成立也标志着世界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国际影响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然而,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经济改革方面,赫鲁晓夫经常日夜改变,缺乏决心,导致苏联经济陷入混乱;大规模盲目种植玉米也使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的苏联农业不增反降。在外交领域,赫鲁晓夫的随意性最终使苏联出现了许多问题“苏共二十大”、“中苏长波电台”不可挽回的外交错误等。。1964年,苏共内部秘密取消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赫鲁晓夫黯然下台。赫鲁晓夫于1971年因病去世,享年77岁。

第五,勃列日涅夫(1964)—1982)

勃列日涅夫在赫鲁晓夫被取消职务后,成为苏联第五代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赫鲁晓夫之前的改革措施立即取消,赫鲁晓夫时期改革造成的混乱局面暂时恢复,苏联斯大林模式再次稳定和加强。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战争的影响,世界石油价格迅速上涨,而同样是石油生产商的苏联则乘坐了石油价格的搭便车。因此,苏联经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发展迅速,最佳时期接近美国GDP总额的50%。—60%。

(勃列日涅夫)

而且经济上的成就,也给了苏联当时的外交信心。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出兵仅一天,就占领了东欧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成功镇压“布拉格之春”,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1979年,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勃列日涅夫时期强硬的外交政策也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这也成为同时期霸权主义的代名词。

在勃列日涅夫晚年,苏联在军事领域花费了大量资金。与此同时,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保守倾向,苏联官僚腐败滋生,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逐渐停滞和倒退。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保守执政倾向导致了苏联“老人政治”在这种情况下,高层领导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因此,勃列日涅夫病逝后,两位年迈的苏联共产党党员接替了他的职务。但两人都因年老而生病,均在苏共最高领导人任职后不久就去世了。

安德罗波夫是第一个接替勃列日涅夫的人。接替勃列日涅夫时,安德罗波夫68岁,患有肾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安德罗波夫执政两年,他主持了苏联的反腐工作,并主持了与中国的外交解冻。在那之后,作为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安德罗波夫)

73岁的契尔年科是安德罗波夫去世后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在此期间,契尔年科保持了安德罗波夫的基本行政方向。然而,契尔年科的身体状况也很差,患有慢性肺病和心功能衰竭。因此,在契尔年科担任苏联共产党领导人13个月后,他去世了。

(契尔年科)

第八任:戈尔巴乔夫(1985—1991)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在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病逝后,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和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危机非常严重。因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激烈的改革。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戈尔巴乔夫主张市场经济和私有化,但这并没有给苏联经济带来活力,反而滋生了一批腐败的官僚和寡头;在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逐渐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核心领导地位,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隐患。

(八一九事件)

在苏联“八一九”事件爆发后,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再也无法领导政局,大权逐渐落入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党。与此同时,苏联也加入了国家的分离倾向也越来越严重。1991年12月,苏联各加盟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了。

第九任:叶利钦(1991—1999)

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为15个加盟国后,成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在叶利钦任期间,俄罗斯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私有化”尽管运动使俄罗斯完全摆脱了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然而,盲目的市场经济并没有给俄罗斯带来一定的经济活力,而是滋生了大量的俄罗斯寡头。与此同时,叶利钦积极倡导“休克疗法”,解决俄罗斯经济危机,卢布大幅贬值,中下层俄罗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叶利钦)

在外交领域,尽管叶利钦积极倡导俄罗斯拥抱西方,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接受俄罗斯,而是在此期间积极推动北约东部扩张。在车臣问题上,叶利钦也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爆发和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的失败。

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时,叶利钦主动辞去俄罗斯总统职务,佛拉基米尔·普京担任俄罗斯新总统。叶利钦于2007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第十、第十二、普京(1999—2008,2012—至今)

1999年,在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之际,前俄罗斯总理普京解体了叶利钦的职务,并正式成为第二任俄罗斯总统。

普京上台后,对车臣采取了强硬措施,最终使俄罗斯军队赢得了车臣战争。在经济领域,普京严厉打击寡头,克制了俄罗斯的经济寡头,一度消除了困扰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与此同时,普京从车臣战争中吸取了教训,2008年,俄罗斯军事改革得到积极推进,俄罗斯随后在格俄战争中取得胜利。

(普京)

2008年,普京短暂辞去俄罗斯总统职务,转任俄罗斯总理。2012年以后,普京再次担任俄罗斯总统,并在俄罗斯民间保持80%的支持率,被誉为“俄罗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

第十一,梅德韦杰夫(2008年)—2012)

2008年,普京暂时辞去俄罗斯总统职务,转任总理后,梅德韦杰夫担任新的俄罗斯总统。

(梅德韦杰夫)

梅德韦杰夫与普京合作多年,所以梅德韦杰夫基本上延续了普京时期的政策。在梅德韦杰夫时期,俄罗斯赢得了格俄战争。此后,俄罗斯继续实施普京时期以来的军事改革,增加了国防支出,促进了俄罗斯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梅德韦杰夫积极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推动俄罗斯在2008年前后顺利度过金融危机。此外,梅德韦杰夫在职期间积极倡导俄罗斯反腐工作。

2012年之后,梅德韦杰夫不再担任俄罗斯总统,而是担任俄罗斯总理,并在工作期间推进俄罗斯养老金改革。

以上是俄罗斯(苏联)历任领导人的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