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始于桃符,早就在西汉之前,民间过春节就会有悬架桃符的风俗。对联,又被称为层递、门正、春贴、春联、对联、对联等,是写上纸、布上或印在毛竹、木材、立柱里的层递句子。对联作为一种风俗习惯,是汉族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5年,我国把对联风俗习惯列入第一批我国非物质遗产名册。
对联的特征
对联方式简短,词章精练,既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又是一种出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联要在中国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前提下发展起来,我国最早春联出现在了一千多年前。
对联格式精致优美的对联,不但历史悠久与传统习惯性,并且在公众普遍使用的前提下还有一种统一点规定,固定不动格式。从文学类角度来说,这是中国民俗历史文化遗产中注重比较多、规定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活动。
对联从文件格式来看,它紧密联系现实中之间有2个门套和一个门匾道特性随之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又叫出句;下联:第二句,又称对句;横幅:又叫对联横批或横披。
贴春联的规则
春联的贴到,必须符合传统式的规则,春联要竖贴。上联要粘在右边(即大门的左侧),下联要粘在左则(即大门的右侧),对联横批就是从右往左边念的。上下联不能贴反。例如,“春意盎然百花盛开,日暖九州天地万物增辉”,就不可贴成“日暖九州天地万物增辉,春意盎然百花盛开”,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备逻辑关系,由于“春意盎然百花盛开”,才使“日暖九州天地万物增辉”,假如贴反了也颠倒了逻辑关系,也令人读着怪怪的。然后从仄声看,从春联前一句及下句的仄声就可以确定穿上下联来。这幅春联的上联尾字“艳”是四声,即仄声。下联尾字“辉”是一声,即入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入声)是下联。却也有些对联上联尾字是入声、下联尾字是仄声,不必称之为仄声的基本都是上联。碰到这种情况还是要从春联内容上去分辨上下联。这就需要在粘贴时用心读联,真真正正搞清楚联句内容。
此外,春联的尺寸比例要和自己家的门户网相适应。住户家里的门户网贴15到20cm宽春联最好是,而店家铺房门店应该根据门户网的宽度,贴20到30公分左右的春联最好是,这样可以看起来融洽、大气。对于一些又高又大建筑物的行政机关大门口,假如贴春联得话,其春联宽度最好也不要超过40cm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