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佛教是中国的地方宗教。事实上,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而中国真正的地方宗教是道教。中国道教有四大名山: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和齐云山。龙虎山被认为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张道陵的后代一直生活在龙虎山,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道教四大名山的历史。
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
武当山又称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太岳”、“玄岳”、“大岳”它被称为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明朝,皇帝将武当山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拱鞠躬,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其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武当山以“四大名山拱鞠躬,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其突出地位闻名于世。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大成,开创武当派,影响至今。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流派。它的教理和教义与中国道教相同。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和符号,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道教派别。很多达官贵人都来这里修行,比如周大夫尹喜,汉武帝将军戴孟,著名的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都隐藏在这座山上修行。东汉以后,武当山逐渐成为中原道教的活动中心。数百名出租车医生要么辞职,要么离家出走,聚集武当辟谷修道。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受到封建皇帝的尊敬,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李唐自称是老子的后裔。他认为老子是李唐的祖先,所以他支持和崇拜道教,使之成为三教之首,使武当道教受到皇室的重视;宋元时期,封建统治者高度赞扬和宣传武当真武神,不断提升武当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促进武当道教的形成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此外,邓若拙、房长胡须、谢天地、孙寂然入山修道,宣传道路。使武当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明朝达到顶峰,直到清朝重视佛教,武当道教才开始衰落。
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道教全真道的圣地,也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山峰起伏,树木茂盛,绿意盎然。“青城天下幽”美誉,全山绿树成荫,四季常青,诸峰环抱,形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与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择了青城山深邃的涵洞和绿色。青城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道教“第五洞天”,唐朝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来到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与上清道相结合,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末,由于持续的战争,道士逃离,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改变了局面。现在青城山道教传说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道教四大名山:龙虎山
正是创始人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的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在”,因此,它被命名为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据道教经典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定居龙虎山。此后,张天石的后裔在龙虎山生活了63代,历时190多年。鼎盛时期,龙虎山有80多座道观、36座道院和几座道宫,名副其实“道都”,它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从唐会昌到五代末,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陈,二十一代张秉一,二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本期所建宫观,即上述真仙观、张天师庙、另一座三清观。入宋后,张陵后嗣逐渐受到朝廷的重视,龙虎山道教蓬勃发展。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张陵的继承人是36代到41代,其名字是张宗演、张和迪、张和材、张思成、张思德和张正言。从张宗演出开始,一代又一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导江南道教。三十八代张和材时,更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护,位居诸符护派之首。
明初中期,这一时期的嗣教张陵后嗣为42至49代。起初,朝廷仍然遵循旧习封张正常为天师,很快,取消了“天师”号,只叫大真人。然而,它的领导正派仍然得到明室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在嘉靖末期,它的教学仍然可以保持不变。在明朝初期和中期,除了修复龙虎山原有的一些宫观外,很少有新建筑商。
道教四大名山:齐云山
齐云山,古称白岳,与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并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历史上素有“江南黄山白岳”之美誉。齐云山道教沿革属于全真派。在家里,道教也被称为“福寿山”,作为皖南著名的道教山脉,晋朝以前没有人烟,直到唐朝才开始有道教和佛教活动。据占岩福道长口述,当地道教代代相传:早在唐代,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门徒余的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到齐云山传道,属于正乙派。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个儿子都入道,是齐云山最早的四个房间,是开山建路的开始。从余氏六三娘来到齐云山,到南宋几百年来,道、佛二教都在山上修建了寺庙、道院,分山而治。
齐云山道教在明朝之前发展不大。直到明朝,齐云山道教沿革才开始逐渐繁荣。明嘉靖、万历发展到鼎盛时期。有100多座宫殿、观赏、道院、祠堂、寺庙和神仙洞穴。真正的武术寺庙被重建,增加了寺庙和钟,鼓在二楼。宫殿很壮丽,嘉靖皇帝被称为“玄天太素宫”,并亲题“齐云山”匾额。为了解决许多香客在洪水中被横江对岸堵塞的问题,明万历十六年建成了石拱“登封桥”,取而代之的是易被冲倒的木桥,方便游客登山。为了解决许多香客在洪水中被横江对岸堵塞的问题,明万历十六年建成了石拱“登封桥”,它取代了易被冲倒的木桥,方便游客登山。清代,齐云山道教沿革继续发展。道教虽然不受重视,但仍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