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又称“昆山腔”、“昆曲“、”昆剧”。
起源于昆山(今属江苏)的古歌剧。根据明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为元未顾坚创立。明太祖朱元璋在周玄玮《泾林续记》中召见昆山芪老周寿谊时,曾与他谈起昆山腔的记载。一般认为,明代嘉靖年间,昆山腔通过魏良辅吸收了海盐腔和益阳腔的音乐,经过加工和改进,其影响逐渐扩大。魏良辅与传奇作家梁晨鱼合作,创作了《浣纱记》,使之成为符合昆腔音律的剧本。
昆腔曲调细腻,有“水磨腔”之称。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笛)。、笙、琵琶等,表演风格优美,舞蹈性强。在舞台艺术上,总结了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流行地区逐渐扩大,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多个分支机构形成了声腔体系。
改革昆山腔后,魏良辅被称为昆山腔之祖。
梁辰鱼,约(1521-1594)。作为一部传奇的《浣纱记》,昆腔走上了戏剧舞台,可谓昆腔发展的里程碑。500多年前。
昆曲是中国古代剧种,产于元末明初,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歌剧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口音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的各种演唱和金元北曲的音乐演唱方法,以及江南民间小曲等各种艺术成分,创造了一种柔和委婉的水磨腔。与魏同时代的剧作家梁晨宇专门为昆明口音编写了《浣纱记》,演出后在江南引起轰动,并迅速在全国流行起来。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剧。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掠夺,内容趋于宫廷化,从而脱离人民,日益衰落。解放前夕,它濒临死亡。解放后,昆曲在剧本、歌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一九五六年,浙江省苏剧团赴京成功演出《十五贯》,在全国引起轰动。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昆曲,一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代剧,散发着艺术青春。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昆山腔和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宜阳腔,被称为明代的四大声音腔,属于南方戏剧系统。昆山腔是昆剧的原创,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
昆曲分为南昆和北昆,北方地区流行的叫北昆,江浙流行的叫南昆。
昆曲艺术之所以能长期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昆曲行腔优美,缠绵婉转,柔和悠远。昆曲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控制,节奏缓慢,讲究发音。场景伴奏音乐齐全,以笛为主奏乐器,使昆曲音乐优美迷人,一唱三叹。
因此,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昆剧艺术的影响和滋养。
昆曲综合了歌剧的唱、读、做、玩的各种表现手段。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昆曲中要求最高,舞台呈现也是最完美、最出色的。
昆曲的音乐属于曲牌联套结构,简称“曲牌体”″。南北曲牌来源广泛,不仅包括古代歌舞音乐、唐宋时期的大曲和词调、宋代的宫殿色调,还包括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
昆曲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传统,其中许多与宋代元曲相同,为昆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创造了大量的昆曲作家和音乐家。
随着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昆曲的脚色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脚色都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大大提高了描绘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心理情绪、增强戏剧性和感染力的步骤,从而形成了昆曲完整独特的表演体系。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舞的身材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