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和诗情(送元二使安西的写作背景和意思)

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即将前往西域履职的朋友元二。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清初诗人、作家、诗歌理论家王士珍将《送元二使安西》列为“唐代四绝句”。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柳色新。

劝君多喝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在开元23年(735)至安史之乱(755)爆发前的这段时间,具体写作时间不详。在此期间,王伟曾在长安当官,出使边塞,南下选拔官员。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经贤和张九龄推荐再次入朝,担任右捡遗。唐代,左右捡遗主要负责向皇帝演奏政治事务,声称得失,相当于现任监察部门的官员。

不幸的是,不久之后,张九龄罢相,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独占大权。王维因是张九龄提拔的得力助手,也被李林甫排斥,将他送到边塞凉州。

自从张九龄离开朝廷以来,王伟当官的热情一直受到严重打击。他再也看不到清明的政治环境,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一切都不在乎。”。

从王伟在这一时期的经历来看,他大多数时候对朝廷相对消极。朋友元二(古人经常互相称呼家庭排名,元二指的是元姓朋友在家里排名第二)奉命北京去遥远的塞外边关,王伟心里充满了不情愿,所以他写了这首充满真诚情感的告别诗。

赏析《送元二使安西》

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治所。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民族而设立的军事机关。

安西都护府是当时六大都护府之一,主要防御吐蕃。天宝14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安西都护府军队被调到内地平乱,导致守护空虚,被吐蕃占领。

“渭城朝雨轻尘,客房绿柳新”。这首诗的前两句话清楚地解释了告别的时间、地点、气候和环境。渭城是咸阳的故乡。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安到西的游客大多在渭城告别。

春天的一个小雨过后的早晨,诗人在酒店送别了他的朋友。“”意思是潮湿和潮湿。春天的小雨量很小,只是压住了路上的灰尘。春雨过后,酒店周围的柳树也被小洗得干净清新。

在古代,在告别时,柳树经常表达彼此的爱。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酒店外的柳树上,一个是对“雨”的回声,另一个是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怀旧。

诗人对元二的不情愿也可以从第一句话中看出。诗的第一句话说,春天早上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灰尘。可以看出,诗人从长安送朋友到渭城。

渭城是一个经常分开上演的地方。诗人送别朋友的脚步会在这里停下来,剩下的漫漫长路就不能再陪朋友了。

渭城的春天雨下得很小,长安的春天很繁华。朋友们要去安西的春天。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安西没有春天,因为“春风不超过玉门关”。安西在玉门关以西,春风更难到达。

“劝你多喝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缘无故”。诗人在酒店里给朋友放酒,经常举杯。当人们心中充满悲伤时,他们往往愿意用酒来麻痹自己的情绪。

“说服你更多”,这显然不仅仅是喝一杯酒,诗人总是想说服朋友再喝一杯,酒包含了对朋友的关心,从阳关西出来后就没有熟悉的朋友了。

阳关旧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这首歌《送元二使安西》也叫《阳关三叠》,因为当时的演唱者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反复唱了三遍,所以叫《阳关三叠》。

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来说,玉门关已经是塞外边关,而朋友元二要去的地方却在更远更荒芜的安西。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伟被派往凉州。虽然他年轻时写过边塞诗,但这是他想象的。直到他真正到达边关,他才明白守卫边关有多困难。

如果朋友元二这次旅行在王伟到达凉州后,诗人一杯又一杯的敬酒,更能表现出他对朋友这次旅行的担忧和关心。

朋友元二这次出使西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长安。朝廷里烟雾弥漫。朋友回到长安,会在哪里?连诗人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重逢。

沙漠是一片孤独的烟雾,一个朋友要去的贫瘠的地方。黄沙很长。我认为这是朋友们的担忧。悲伤的滋味只能通过一杯酒来压在心里。没有必要多说分离的话。我的朋友们在元二也很清楚自己的心情。拿起杯子,一口气喝完。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气象中一首悲伤的诗,是游宦官茫茫未知的心声,是朋友间真挚情感的低沉表达。

千里之外,王伟总是挥手告别远行的朋友元二,等待他也是一段未知的旅程。唐玄宗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将大唐船舶偏离正确航线,使李唐朝逐步衰落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