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的代表作《苦日短》不愧与李白并列,值得一读再读。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走向了为自己准备已久的坟墓。回顾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我总觉得盛唐的离去也带走了中国文明的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就像一个人的精神突然消失了,一旦年轻轻浮,一旦星海突然被寒冷的现实唤醒,明白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员,受到永恒规律的限制。
盛唐后,中华文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慢慢走向成熟,那曾经青春的心气,渐渐沦落在历史长河的沙尘中,一去不返…
【临其诗境】
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
最近接触了很多中晚唐诗人的作品,比如元白韩孟,大历十才子中的司空曙,晚唐余晖中的杜牧和李商隐。
这些人的唐诗依然美丽,有意境,也有精致的排版布局,也在后世流传下来。尤其是白居易和李商隐,分别代表着唐诗的现实和浪漫,后者甚至部分达到了杜甫和谐的境界。
但读他们的诗,再读王维孟浩然,读岑参高适,读王昌龄王之松,读李白杜甫。
你会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经过安史之乱的翻天覆地,诗坛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盛唐诗人有来自时代的信心。但后来,这种信心消失了。
政治不再清明,皇权被宦官控制,文人的心逐渐“死”。
元和年间,当时在位的皇帝唐宪宗“好神仙,求方士”,甚至荒谬到让“方士”成为台州刺史的地步。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自然在皇宫里带来了求仙问药的风。
宫殿里乱成这样,有一个人看不下去。谁呢?李贺。
从诗歌的角度来看,李贺的作品不多,只有少数流行歌曲,但后人称他为“诗鬼”,并称他为李太白的仙女。为什么?
因为他的诗歌风格特立独行,奇怪的想象,夸张的场景,跳跃的视角,独特的意向群,这些都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诗鬼李贺看到朝堂上公然求神拜佛的景象,气不打一处,写下了这首《苦日短》。
【经典原文】
苦昼短
李贺 〔唐代〕
飞光,劝尔一杯酒。
我不知青天高,黄地厚。
只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吃熊肥,吃蛙瘦。
神君在哪里?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我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回,夜不伏。
自然老人不死,少者不哭。
什么是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条分缕析】
读完这首诗后,你应该能够理解什么是独特的文学风格。乍一看,它似乎与李太白的无拘无束和不守规矩相似。然而,仔细看,虽然这也是一种危险的想象,但李白给我们呈现了仙女的天气,而李贺给我们提供了一首地狱狂歌。
流逝的时光啊,请先喝这杯,听我细细说说。
我是个寒士,不知青天之高,黄地之厚,只看到红尘中的时光如梭,岁月消磨。
旭日初升,晒得人焦头烂额;月华流响,又让人不得不加厚衣服。日月相替而来,就这样一天天磨损着人的寿命。
吃熊掌会变胖,吃青蛙会减肥。
所谓的神君到底住在哪里,传说中的太一真的存在于人间吗?
天空的东侧有若木,下面有龙蜡烛,控制着世界上黑白风雷的变化。(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传说中的若木与扶桑相对而生。历史上记载的“若木在昆仑西极地区,它的华丽照耀着地面”。在这里,李贺应该只是指神木。)
如果上面的传说都是真的,那我就要砍下龙的脚,自由咀嚼龙的肉,这样他白天就不能再在世界上巡回,晚上也不能安心潜伏。
这样,世界上自然的老人就不会死,年轻人也不会为此哭泣。宫殿里“服金吞白玉”的行为自然会停止。
试问,古往今来求仙问药的人有多少真正长生不老?谁比得上公子,白天骑驴飞升?
汉武帝埋骨的茂陵,尸骨正在慢慢腐烂;秦始皇去世时,为了掩盖他的尸臭,可以废掉很多鲍鱼!
除了典和神话之外,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但图像和图像之间的联系模糊,跳跃太大,这也是李贺的特点之一。